×

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NT$1840NT$2599

42位資深專家,34篇精選好文,全方位、深層次解讀新質生產力是什麼?新在哪?多視角、接地氣回答各行各業如何應變?投資轉行怎樣看準?下一個藍海會在哪裏?


提醒.jpg

详情1.jpg

详情2.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熱點詞彙新鮮闡釋,黃奇帆、洪銀興、張佔斌等高層智囊重磅發聲,全方位系統解讀新質生產力,帶你讀懂中國經濟未來增長極!

重大成果一書集結,囊括經濟界、理論界前沿研究成果,深刻剖析新質生產力的本質特徵、重大意義,爲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直面大衆關切話題,聚焦產業變革趨勢,破解難點,釐清困惑,掃除障礙,揭祕時代風口,提示發展機遇所在!

精心編排突出重點,逐篇提煉核心觀點置於篇首,帶你快速瞭解文章主旨、輕鬆掌握知識要點,案例豐富,策略清晰,乾貨滿滿!

圖文並茂製作精良,護封溫潤特種紙,書名亮UV工藝,內封高克重白卡紙,設置滿版全綵插頁,高清呈現震撼大圖!

内容简介蓝色.jpg

新質生產力是什麼?提出新質生產力傳遞了什麼信號?如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本書精選收錄黃奇帆、洪銀興、張佔斌等知名經濟學者的30餘篇代表性文章,集中呈現經濟界、理論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對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徵、提出背景、形成路徑作出全面解讀。全書分爲上、下兩篇,圍繞新質生產力怎麼看、各地各行業怎麼辦展開探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觀點鮮明、論述深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啓發意義,是廣大讀者學習理解新質生產力的一冊基礎性讀本。

作者简介蓝色.jpg

張佔斌,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級教授,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執行主任。

陳曉紅,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黨委書記。

黃羣慧,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

目录蓝色.jpg

上  篇——新質生產力  指明新方向

洪銀興:發展新質生產力

周  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蔣永穆  馬文武:新質生產力是什麼?新在哪?

趙振華:提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意義

徐曉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

吳  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

胡  瑩: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

謝加書  王宇星:準確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徵

陳  強:新動能  新治理  新增量

周躍輝:正確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

劉文藝  黃  鈴: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豐富意蘊

周  勇:爲何提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簡新華:新質生產力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

丁明磊  彭思凡:推動新質生產力向更深層次拓展

李曉華:新質生產力的主要特徵與形成機制

魏崇輝:新質生產力的基本意涵、歷史演進與實踐路徑

下  篇——新質生產力  培育新動能

張佔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與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餘  振:以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胡代鬆:培育新質生產力  增強發展新動能

彭勁傑:抓住數字化、智能化這一核心  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

趙西三:新質生產力發展河南路徑何在

戚聿東  徐凱歌:加強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任保平  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

沈坤榮:深化數字技術創新與應用  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杜慶昊:加快構建數字產業集羣  發展新質生產力

郭鐵成:以新質生產力爲高質量發展賦能蓄力

史  丹: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黃羣慧: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李  震  蔡宏波: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謝  璐  韓文龍: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蒲清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着力點

芮明傑:打造新質生產力  推進新型工業化

黃奇帆:圍繞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陳曉紅:多維協同發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线试读.jpg

張佔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與推動東北全面振興

爲東北地區全面振興乃至全國創新發展進一步明晰行動方向,爲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與特徵

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是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的決定力量和動力源泉。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大量的資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資源能源。不同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代表生產力演化過程中的一種能級躍升,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以高效能、高質量爲基本要求,以高新技術應用爲主要特徵、以新產業新業態爲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新質生產力中的“質”,指的是物質、質量、本質、品質;新質生產力中的“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要素全新質態的生產力。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生產力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三個基本要素。與傳統質態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的新性質關鍵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新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的能動要素,也是最重要的要素,新勞動者需要有知識化和專業化創新能力,包括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技術知識產品化以及市場規模化的能力,勞動者只有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識和勞動技能,才能驅動高新科技化的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在信息化、數字化推動下,新勞動者接受了遠超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教育和訓練程度,其視野、知識、能力等得到大大拓展和提升,高技能人才、大學生、研究生成爲新勞動者的主體。二是新勞動對象,即以新物質、新材料和數據資源等爲關鍵勞動對象。勞動對象是人類活動對象化發展的產物,伴隨着科技創新的推進,人類勞動對象發生了極大變化,體現爲傳統勞動對象的數智化,同時又出現了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數據等新的勞動對象,隨着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勞動對象的範圍和領域還在不斷擴大並可釋放出巨大的生產效能。三是新勞動資料(勞動工具)。新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快發展,傳統勞動資料與數智化勞動資料融合升級,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傳統機械爲主的生產工具發生顛覆性變化,實現數智化升級,大工業時代的勞動過程向平臺化、生態化、共享化、遠程化生產協作轉變,促進了生產的線上線下有機結合、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產供銷、服務和消費一體化發展,極大提高生產效能和效益。

在生產力三大要素都發生了質變的背景下,生產力本身自然會躍升到新質階段。這類內在新性質決定了新質生產力具有高創新性、高虛擬性、高流動性、強滲透性、高協同性、高價值性的外在特徵。新質生產力是以高新科技創新驅動內涵式發展的,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發展需求、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社會生產力新形態。

二、新質生產力的提出背景

生產力發展到新階段的歷史必然性。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又經歷了數次科技革命,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量的積累。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在經濟領域出現新質生產力,是符合大趨勢和大邏輯的自然演進。今天全球正在發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人類生存、生活、生產方式發生着深刻的根本性變化,出現了質的飛躍。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到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了巨大的量的積累,正在發生從高速度到高質量的轉型升級,這種轉型升級包括量變和質變,因此涌現出新質和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將科技創新視爲一種相對獨立的生產力形態,更加強調科技創新對生產要素融合的統領性作用,科學技術通過應用於生產過程、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中而轉化爲實際生產能力,促進並引起了生產力的深刻變革和巨大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性現象,也是生產力實現新躍遷的目標。

新時代發展理念的一脈相承性。發展理念是對發展的本質性認識,對發展實踐起着根本性的指導作用。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科學論斷,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經濟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到“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整個過程是一脈相承的科學推進。“經濟新常態”構成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語境,“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塑造我國未來前途的大邏輯,“新質生產力”則釋放了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着黨中央將以更大決心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全面振興,以產業升級構築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

東北全面振興的現實緊迫性。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二十年來,東北從轉型發展的陣痛中逐漸走出,一步步邁入全面振興蓄勢待發的新階段。然而,東北在體制機制、經濟結構、對外開放、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着短板和弱項,尤其科技創新不夠、要素融合不足、生產力重塑不強,亟待新質生產力來有效破解發展瓶頸。一是經濟轉型發展的主要引擎,亟需向新質生產力轉換,新質生產力對應的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這正是東北地區經濟轉型所需要的發展模式。二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中之重,亟需向新質生產力轉移。新質生產力強調的是創新,突出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這正是東北地區有待提升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區域協調發展的促進力量,亟需向新質生產力集聚。促進區域協同創新、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也是新質生產力滲透和擴散的應有之義,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所需要的牽引力量。

三、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戰略意義

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環保領域產品創新和技術革新不斷涌現,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科技創新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成爲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正在重構全球經濟和創新版圖。我國面臨一些西方國家“科技戰”,“脫鉤斷鏈”的外部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因此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發揮科技創新增量器作用,加大源頭性技術儲備。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代我國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構築大國競爭新優勢的突破口和支撐點。

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新的使命任務和新的發展環境都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當前,我國傳統數量型“人口紅利”逐漸減少,資本投資效率偏低、收益遞減,資源環境壓力約束不斷增多,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越來越難以爲繼,經濟進一步發展只能依靠以科技創新推動的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過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推動要素質量提升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進生產力替代傳統生產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模式加速形成的過程。新質生產力突破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是新形態的生產力類型,能夠大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能夠有效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居於主導地位的生產力系統,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本質。有別於傳統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必然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代表着中國社會生產力新時代演化進程中的一種能級質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生產力系統實現改舊納新、推陳出新的演化進程,是新質生產力規模不斷擴大、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的過程。培育和塑造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基本原則,強化產業源頭技術創新和產業系統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家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並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书摘蓝色.jpg

书摘1.jpg

书摘2.jpg

书摘3.jpg

书摘4.jpg

详情5.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1.讀懂中國經濟,必須先讀懂中國製造!此時,正是中國製造實現由大變強戰略目標的關鍵時刻!

實體經濟的80%是工業,工業的87%是製造業。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製造業不但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更是國家經濟命脈之所繫。要想讀懂中國經濟,務必要先讀懂中國製造。中國製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面對全球產業鏈大變局和中國製造業補短板、鍛長板,實現中國製造由大變強戰略目標的關鍵時刻,我們有必要對中國製造的階段定位有一個清醒把握,對中國製造的未來發展路徑有一個準確的判斷。本書作者將豐富的一線觀察與對製造業的深刻理解緊密結合,爲當下的中國製造“造像”,爲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專業、深刻的意見。

2.直面真問題、迴應真挑戰、找到真出路——深度解剖中國製造的當下與未來

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戰略,建立在國內發展需要和國際環境變化的雙重基礎之上,這其中既蘊含着機遇,也同時面臨各種挑戰。本書不迴避問題、不粉飾現狀,把關鍵問題放到檯面上,徹底講清國際變局的趨勢與邏輯,深刻分析中國製造發展至今的成功經驗和實現由大變強的挑戰與難度所在,並明確發展屬於中國製造專精特新之路的時代選擇,爲中國製造找到充滿希望的前進方向。

3.著名經濟學家、中制智庫理事長 新望沉潛十年 重磅作品

本書作者新望爲經濟學博士,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獲得者,中制智庫理事長,常年深度關注思考中國製造的發展問題。作者通過走訪大量製造業企業,深入一線調研,切身感知中國製造的活力與中國製造的關切,同時大量研讀梳理相關重要政策文件,解讀國家專精特新發展戰略的核心要旨,並結合全球局勢的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幫助讀者理解中國製造當下所面臨的關鍵時刻。

屈賢明作序推薦,劉世錦、姚洋、賈康、何帆、赫爾曼·西蒙等十幾位專家學者聯袂推薦,寫給每一位關注中國經濟的讀者

内容简介蓝色.jpg

所有關注中國經濟現狀與未來發展的人,都必需關注中國製造業。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一般均值,實體經濟的80%是工業,工業的87%是製造業——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與中國製造背後的邏輯關係。

中國製造從哪裏來?到哪裏去?面對全球產業鏈大變局,和中國製造業補短板、鍛長板的現實需求,我們有必要對中國製造的階段定位有一個清醒把握。本書作者將豐富的一線觀察與對製造業的深刻理解緊密結合,爲當下的中國製造“造像”,爲中國製造業的未來發展提供專業、深刻的意見。

作者简介蓝色.jpg

新望

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全國工商聯高端裝備製造與儀器儀表委員會執行祕書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科技創新促進中心副主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西南財經大學西部商學院創業導師。中國新供給經濟學 50 人論壇成員,中國碳中和50 人壇成員,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先進製造業與現代建築業委員會副主任。

目录蓝色.jpg

第一章 產業體系大調整

從“四個現代化”到現代產業體系 / 003

金融、房地產、互聯網各歸其位 / 007

什麼纔是“立國之本” / 013

杭州的故事 / 016

第二章 全球產業鏈大變局

全球化催生全球產業鏈 / 021

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產業鏈格局 / 023

各國對後工業化的反思 / 026

三大沖擊與全球產業鏈重構 / 029

第三章 “中國製造”新階段

從供給側改革說起 / 035

雙循環新格局,內循環新動能 / 039

高水平開放與開放式創新顯得更加急迫 / 050

第四章 工業強基進行時

從工業化到新型工業化 / 061

工業基礎的現代化 / 064

獨特優勢與新挑戰 / 066

何謂“製造強國” / 071

向德國學習 / 075

第五章 從補短板到鍛長板

關鍵領域需要安全自主 / 086

短板在哪裏 / 087

客觀看待“卡脖子” / 099

如何補短板 / 102

補短板是策略,鍛長板是戰略 / 110

第六章 由大到強的關鍵躍升

傳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 117

邁向現代製造 / 120

高端化:從芯片起步 / 133

與服務融合,向服務延伸 / 143

低碳製造新機遇 / 148

第七章 產業鏈集羣:固本培元之道

產業鏈安全與產業鏈現代化 / 159

重點產業鏈建設與鏈長制 / 163

世界產業集羣佈局 / 169

建設一批中國的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 / 174

第八章 製造業永恆的驕子

“隱形冠軍”和“小巨人” / 195

各國的“隱形冠軍”培育 / 198

全球製造業“隱形冠軍” / 199

“專精特新”:中國版“隱形冠軍” / 206

第九章 “隱形冠軍”陣營初步成形

“隱形冠軍”培育的政策支持 / 217

國內“隱形冠軍”企業分佈 / 233

“隱形冠軍”的成長密碼 / 237

資本市場的新寵兒 / 242

第十章 “隱形冠軍”典型案例

潤新機械:“潤新閥”中國造,出口全球136個國家 / 252

邦盛北斗:數字化賦能,“小巨人”長成“隱形冠軍” / 255

河北恆昇: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神奇金剛腿” / 258

凱美能源:超級電容器行業的“小巨人”有多強 / 262

南南鋁加工:創造多項世界第一 / 265

山東佰盛:全國首屈一指的鋼管防腐典範企業 / 268

天津百成:30年潛心打造深海採油的“定海神針” / 271

天津菲特:從質檢服務到“智”檢系統“隱形冠軍” / 274

威海廣泰:30年締造全球空港裝備行業的龍頭 / 277

重慶聚源: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擠塑板製造企業 / 281

昌輝汽車電器:永葆危機意識,創新造就卓越 / 283

凱卓立:做細分領域的開闢者和規則主導者 / 285

後記 / 289

參考文獻 / 291

媒体评价蓝色.jpg

中国制造业应该和可能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国际国内诸多矛盾、冲突、选择交汇之处提出的问题。新望先生长期深耕制造强国领域,在本书中不仅从多个角度提出并尝试解答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鲜活而有说服力的案例提供了实践答案,值得关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各界人士一读。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建设制造强国,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不断提升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如何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如何努力突破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新望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他的思考和建议,如处理好举国体制和市场主体的关系、处理好”补短板”与”锻长版”的关系、重视民营企业在产业基础建设中的作用,这些观点都有一定启发性,值得推荐。       

——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副部长 刘利华

这本书的书名叫“关键时刻”,我同意这样的判断,因为中国制造正处在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我们既要在传统制造领域推进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优势,还要在现代制造领域补上短板,并逐步引领创新。新望在书中讲到的“工业基础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新鲜的观点,对推进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  陈学东

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全球制造业的变革。“头部”企业引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共进,新技术革命推动智能制造新业态“无中生有、层出不穷”和传统产业“有中出新、日新月异”交织演进,创新生产方式、丰富人们生活、充满未来希望。《关键时刻》一书深入浅出地洞察了中国制造走向智能制造的趋势,值得一读。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的时代已经到来。创新是来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构建“数字中国”为先进制造业开辟广阔前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迎来“中国制造”迭代升级的“黄金期”。拥抱数字,创新无限;拥抱智造,发展无限;拥抱人才,未来无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劳动学会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   杨志明

该书从制造强国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意义,内容丰富,角度独特,具有很好参考价值,值得一读。中国制造由大到强,还需要眼睛向内,练好内功,核心是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要设计、创新、研发高质量的产品,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就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要生产高质量产品,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技术;关键还需要高质量的管理和高质量的人才。该书列举了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好的几个省,其中包括江苏、广东、福建、浙江,之所以发展的好,就是由于在产品、技术、管理、人才四个方面的基础扎实有力并能不断进取。该书可以供从事制造业研究、应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借鉴、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谭建荣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不仅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且能够提供日益精密复杂的产品和服务,隐形冠军企业在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此书揭示了中国式隐形冠军的成长之路,展现了中国各地培育隐形冠军企业的丰富实践。我们期待,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企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增长。

——德国著名管理思想家、《隐形冠军》作者 赫尔曼·西蒙

新望的这本著作,为解决“中国制造”向新阶段转型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案。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产业经济研究方向首席专家 刘志彪

新望这本书讲了制造业的重要性,我认为很有必要。制造业对当下中国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美国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制造业,至今居于全球产业链的顶端,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制造业是科技创新和国家间竞争的主战场,没有制造业的强大就没有国家的强大,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原司长 年勇

本书讨论了大国博弈之下全球供应链重构的中国对策。内容深入,案例丰富,阅读引人入胜,对于企业家和管理者者认识中国制造,把握中国制造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宽广的视角,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原司长  陈全生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这个世界工厂的概念,有客观对应的基本现实佐证。但是这个世界工厂同时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还“大而不强”。新望在该书中从多个层面和视角论证"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路径选择、现实策略,尤其关于新型举国体制的辩证分析和民营制造业企业在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产业链韧性中重要作用的论述,鞭辟入里,令人深受启发。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 贾康

中国经济开始从出口导向的增长模式转到以国内需求为主的增长模式。中国企业今后的创新也要眼睛向内,一定要正视自己的历史、文化与地理,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新望书中呈现了中国各地中小制造业企业成长的专精特新之路及其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值此中国制造穿越周期的关键时刻,基于前沿实践的思考和建议难能可贵!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社会科学部主任 吴晓波

《关键时刻》围绕着中国先进制造业的未来,从全球讲到本土,从“链”讲到“点宏大理论稳稳落地,让更多关心中国经济的人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变量》作者 何帆

制造业正在加速升级。正如本书所论证和预测的,制造业与其它产业的界限正在逐步淡化。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所有单一型的制造企业将被更加融合更加开放的生态型企业整合,甚至被这些生态型企业所淘汰。本书值得向制造业企业管理人士推荐一读。

——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

新望博士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在全国工商联高端装备制造与仪器仪表委员会的同事。新望博士对制造业有感情,对江浙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历程十分熟悉,他对中国制造业的研究和把握有感性基础,有田野观察、实地调查的基本功。我们卧龙集团成长壮大过程与中国的电气化、自动化基本同步,从模仿、赶超,到现在的引领,这个过程所走过的道路,与新望博士在书中所讲到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成长规律,十分贴合。我隆重向大家推荐这本讲述中国制造故事的高水平的著作。

——卧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工商联高端装备制造与仪器仪表委员会主席团轮值主席  陈建成

前言.jpg

推薦序

18世紀中葉開啓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如今,雖然美國的製造業佔GDP不到12%,但研發經費的70%、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的60%都投入於製造業,專利的90%來源於製造業。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形成經濟發展新優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製造業,難點在製造業,出路也在製造業。“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建設製造強國”是中央的既定方針,也已經成爲凝聚人心、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面旗幟。

中國工業化已告別重化工時代,進入工業化中後期。製造業發展進入中高速增長新常態。2015年中國政府發佈了被業內稱爲“中國製造強國戰略”的《中國製造2025》,大大推進了我國製造業發展進程。如今,中國的“全球第一製造大國”地位已保持13年,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德、日三國之和,有絕對的製造業規模領先優勢。

我國製造業體系完整, 國內市場巨大,具有內循環條件下的相對獨立性,產業動員能力和產業協同能力具有獨特製度優勢;傳統產業,特別是紡織、食品等民生產業已經成爲智能製造和綠色製造發力的主要領域,從所謂的“夕陽產業”蛻變爲“朝陽產業”;製造業部分重點領域正逐步形成全球競爭新優勢,如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裝備“新三樣”遙遙領先,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產業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稀土材料、超級計算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些產業已擺脫了“跟隨創新”模式,正在向“領跑創新”模式轉變;中國製造有強大韌性。14億中國人能吃苦,敢拼搏。尤其廣大民營中小企業,在嚴峻的環境下不僅能生存,還能向前發展,越戰越勇。

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科技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距世界最先進水平如此之近。當然,就整體水平來講,在全球製造強國陣營,我們還處在第三陣營。雖然與製造強國仍有差距,但這一差距正在縮小。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大國博弈,爭先佈局,搶佔先進製造制高點;我國經濟穩中有進,但結構性因素與週期性因素疊加,下行壓力加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我國製造業發展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升級,美國將矛頭直指“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點領域。美國等發達國家一方面指責中國政府過多幹預市場,同時也在加緊制定自己的產業規劃和產業政策,甚至將其法律化。此外,美國還對華爲、中興、大疆、晉華等一大批中國高科技企業實施精準制裁,對中國實行高技術出口封鎖,關鍵技術、設備、材料切斷供應,對工程類中國留學生進行限制,甚至想繞開中國重組供應鏈。美國就是要把中國製造業永遠摁在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東南亞和北美等地區國家利用中美貿易摩擦之機,加快吸引產業轉移。越南政府還提出,到2030年將基本建成現代工業國家。

當前,我國製造業在國際上正受到“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雙向擠壓。中美貿易摩擦是一場持久戰,美國還將有一些其他後續手段。全球產業鏈正在解構和重構,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創新,瞄準建設製造強國目標,堅定不移向前邁進。

近五年來,我國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下滑過快。如果不加控制地繼續下滑,到2025年將降到26%以下,屆時會出現“產業空心化”的險情,並引發就業人口快速減少。一些發達國家由於過度“去工業化”引發金融危機,不得不提出“再工業化”,吸引製造業迴歸。一些南美洲國家任憑經濟“脫實向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這些教訓值得我國高度警惕。

我國製造業發展面臨一系列現實的困難。一是高速擴張帶來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出現了過度低價競爭的局面。去產能、去庫存成了難以破解的困局;二是工業民間投資增速持續疲軟,企業家信心不足,預期偏弱;三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土地價格在十幾年間已經翻了一番,勞動年齡人口已連續六年下降,企業招工難,留住人更難,人才嚴重短缺;四是大企業成長受阻,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10家銀行的利潤佔了中國上榜公司總利潤的50.7%,60家制造業企業的利潤佔比僅20.16%;五是企業生存壓力大。遇到“市場冰山、融資高山、轉型火山”這三座大山的重壓,加之稅費負擔過重扼殺了企業的活力和持續擴大經營的能力。

此外,“中國製造”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如:工業基礎薄弱,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製造技術依存度超過50%。核心技術和關鍵元器件受制於人,如芯片、飛機發動機單晶葉片、高鐵軸承依賴國外。高製程芯片、航空發動機、工業軟件三大“卡脖子”短板領域亟需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牀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上述十大領域中大部分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產品質量問題突出,可靠性穩定性安全性不高。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密集型產業比重大,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爲用戶提供服務的服務型製造比重低,高端領域和高技術產品貿易競爭優勢指數低,產業結構仍處在中低端;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偏低,GDP全球佔比與能耗佔比不相稱,中國的單位GDP能耗大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

中國要成爲世界製造強國,必須補短板、鍛長板、固底板,構建現代化製造業體系。

第一,組織有關部門,梳理出關係到國計民生、國防安全的短板,由國家統籌國企和民企的力量,實現中央和地方的聯動,開展協同創新,逐個突破。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應把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作爲短板工程的重點。

第二,培育世界領先產業。鞏固通信設備、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三大產業的世界領先地位;提升優勢產業,努力趕超世界最先進水平;將鋼鐵、石油煉化、家用電器、紡織、農產品加工、建材六大傳統優勢產業培育爲世界領先。

第三,創建世界級產業集羣。努力形成40~50個產業規模在全球行業內佔有較大比重、擁有世界一流的領軍企業和專業化分工系統與協作網絡、具有世界領先的核心技術和持續創新能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羣。

第四,創建世界一流企業。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深化企業改革,到2025年,形成40~50家世界一流企業。這些企業在全球產業發展中能夠具有話語權和影響力,代表新一代“中國製造”的總體形象。

第五,引導隱形冠軍企業成長。鼓勵民營中小型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到2025年形成700~800家世界級隱形冠軍企業。提高專業化生產、服務和協作配套的能力。中小製造業企業,如果不具備製造整機和大機械的實力,就專心在諸如軸承、密封、模具等一個細分領域裏耕耘,爲大企業、大項目和產業鏈提供零部件、元器件、配套產品和配套服務。

第六,制定既符合國際慣例,又能體現中國特色的產業政策,以更多的普惠性政策代替選擇性政策。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取消進入的門檻,逐步走向“三零”(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

第七,數實融合,推進製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的深度融合,正在引發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而製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這次變革的核心。抓住這個機遇,就有可能實現超越。

第八,我特別想強調的是:加強產業基礎建設,既任重道遠,又刻不容緩。改革開放後,無論是人民生活還是國防建設都需要最終產品。中國能生產普通的零部件,但如果是需要研發的且當時未能研製出來的,我們就從國外購買了。中國有後發優勢,我們可以利用別國的零部件直接製造主機,但這卻導致了中國產品存在空心化現象。我們能做飛機外殼,但做不出發動機、機載設備;我們能做輪船的發動機,但做不出機泵閥;我們修了4萬公里的高鐵線路,可是我們沒攻克高鐵軸承的製造技術。與之相反的是,德國在工業發展階段時,買不到零部件,全都需要自己造出來,因此其零部件製造技術和整機制造技術是同步發展的。

國家產業基礎專家委員會於2022年發佈的《產業基礎創新發展目錄(2021年版)》顯示,在26個重點領域中,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影響大的基礎產品共有1456項存在薄弱環節。其中國內空白、依賴進口的產品佔29.4%,已開發但質量性能不能滿足需要的產品佔44.1%,已開發成功但未產業化的產品佔26.5%。從中美貿易摩擦中,我們能得到什麼有益的啓示?特別是華爲、中興芯片受制裁事件,我們應該猛醒。因爲產業基礎薄弱,有時候一個零部件、一種材料,就可以把一個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置於死地。真是“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芯片、傳感器、控制器、飛機發動機、軸承等核心零部件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裏。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卡脖子”。

“中國製造強國戰略”提到了五大工程,分別爲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智能製造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製造工程、高端裝備創新工程。這五大工程開始實施後,我發現大家對智能製造很感興趣,但是對工業強基工程、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等領域,大家就不是那麼有興趣。擔任工信部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以來,我對這點感觸比較深。在實踐中,如果是智能製造的項目,各級政府都很願意掏錢,而一旦涉及到類似工業強基的長期投入,各地就有畏難情緒了。

我們組織了100餘位院士,1000餘名專家,將各領域重點需要的“五基”產品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和裝備,工業基礎軟件、產業技術基礎整理了1000多項併發布。我希望能動員起全社會的力量,讓更多企業來認領任務,藉此全面提升中國產業基礎水平。

中國製造的發展舉世矚目,精彩萬千,前景無限。新望博士是學經濟學出身,這些年又走訪了不少東南沿海一帶的製造業企業。他掌握了大量資料,對政策十分了解。他以他的專業角度,走進中國製造現場,講述中國製造故事,研判中國製造趨勢,觀點獨到,亮點紛呈。值得一提的是,九年前,新望找到我,說是要組建制造強國論壇組委會,沒想到,他們當年就做成了這件事,一眨眼已經成功召開八屆製造強國論壇,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對推動全社會重視製造強國建設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一書,以開闊的視野、堅實的邏輯、敏銳而獨特的洞察力,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事例,向我們講述了全球產業鏈大重構的關鍵時刻中國製造蛻變的艱難困苦和光明未來,值得您一讀。

屈賢明

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委員

產業基礎建設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家智能製造專家委員會名譽主任

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

在线试读.jpg

從“四個現代化”到現代產業體系

從 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四個現代化”萌芽到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四個現代化”成爲中國經濟建設的基本戰略,之後其內容多次出現在周恩來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20世紀80年代以後,實現“四化”是經濟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鼓舞全國人民的最響亮的口號。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對“四化”的理解和解釋也在不斷拓展創新。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主要指工業(與信息化結合)、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基礎產業在內的產業體系。同時,十七大報告首次出現了“經濟體系”的提法,並用“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12個字來定位開放型經濟體系。

十八大報告將“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擴展爲“着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講的還是現代產業體系。這裏的“新”與報告中提到的“着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着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着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等其他內容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着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着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有五個方面的特徵: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從具體內容上講,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現代化,這其中,經濟的現代化是根本,是出發點。而大國經濟的現代化,一定是經濟體系的現代化。

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都有“體系”和“現代”二字。我們知道,經濟體系由經濟系統構成,經濟系統是包含經濟要素的有機整體,強調內在聯繫的整體性;經濟體系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是由不同系統組成的,也可看作若干個系統的集合。

經濟體系以規模大、要素全、內部聯繫完整爲特徵。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思想源頭來自世界經濟體系和世界貿易體系的概念。世界經濟首先是一個整體,包含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區域內可能形成產業集聚,相關對應理論是克魯格曼區域經濟學中的“中心—邊緣”理論。

現代世界的經濟體系,由市場的貿易,世界各區域、各成員在水平層面垂直層面的生產分工,金融體系的深度合作相交織而成。現今世界主要有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國際貿易體系:第一個是政治、經濟深度融合的歐盟;第二個是由美國主導、強調自由市場的北美自貿區;最後一個就是以自由、開放、自願爲特色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

我國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主要有七個方面的要點和任務:

第一,產業體系。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基礎。我國經濟的主要問題是產業資本與貨幣資本收益率失衡,在部分領域、部分區域存在的壟斷是這一問題的主因。

第二,市場體系。經過四十多年改革開放,我國商品市場的發育已較爲充分,97%以上的商品和服務價格由市場決定,要素市場的建設和改革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與商品和服務市場相比,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的發育相對滯後,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範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新型要素市場規則建設滯後等影響了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的發揮,成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的突出短板。

第三,分配體系。高技能人才拿不到相匹配的收入,在體制內尤甚,亟需人力資本價值的釋放。

第四,區域體系。我國的人口分佈有以熱河—騰衝爲界的“胡煥庸線”,線以東人口稠密,且人口沿路網、河網呈網狀分佈,經濟規劃必須考慮到區域人口分佈的特點。

第五,生態體系。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是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前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多環境健康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經濟活動的外部成本,未來要靠“雙碳”戰略逐漸將其內部化。

第六,開放體系。這裏的開放不僅指對外開放,還有國內各地市場不能有地方保護,不能無視各地自然條件、人文條件,盲目上項目、擴產業,搞零和博弈造成浪費。2022年提出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就是指對內開放,就是要破除地方產業保護的問題。

第七,制度體系。最重要的是在我們的制度建設與實踐中,要讓市場經濟發揮決定性作用,要做到市場經濟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

產業體系是經濟體系的核心和重點。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產業體系需要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四方面協同發展,而且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經濟發展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那麼實體經濟是什麼呢?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計的各國平均數,實體經濟的80%是工業,而工業的87%是製造業。所以說,製造業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中之重。正如《中國製造2025》開篇指出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前提。製造業通過不斷擴大再生產,形成生產資料生產和生活資料生產兩大部類,構成了國民經濟運行的基本面,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都是圍繞製造業而展開的。定義一個國家是農業國還是工業國,主要看製造業。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都經歷過工業革命及其引發的技術革命。製造業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基礎。完整的工業體系、強大的製造業基礎對國家綜合實力的保障至關重要,也保證了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和獨立自主的國防實力。

實體經濟和製造業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任何經濟體的發展都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更是如此。沒有製造業強國做支撐,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無從談起,滿足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同樣無從談起。

現代化首先是工業化,但工業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工業化之後還有“再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很多發達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製造業比重下降,“脫實向虛”,產業空心化,造成賬面財富增加,但是貧富差距卻越發擴大的現象。

面對“退二進三”“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後工業社會”等說法,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我看來,製造業既不是藍海,也不是紅海,製造業就是大海;製造業既不是朝陽,也不是夕陽,製造業就是太陽。

详情8.jpg

编辑推荐蓝色.jpg

一位長期參與一線跨國能源治理活動的青年學者,曾前往亞、非、拉美多國開展實地調研,憑藉其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揭示全球能源轉型和國際政治格局正在經歷的劇變,以及通往低碳綠色世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本書既有對全球能源政治的前沿性探討,又有對大國能源博弈的深入剖析;既有對南北發展鴻溝的高度關注,又有對中國能源外交的創新性思考。

内容简介蓝色.jpg

本書旨在探討碳中和時代的國際能源政治,深入分析綠色低碳浪潮下的全球能源秩序、權力變革趨勢、轉型道路分歧、能源供應鏈競爭、新型合作網絡等,重點關注中、美、歐在能源事務上的激烈博弈,並及時跟蹤2022年2月烏克蘭危機爆發所引發的能源挑戰及其對國際關係的諸多衝擊。此外,本書揭露了西方國家在能源議題上的雙重標準和霸權主義,提出在新時代中國應成爲引領世界能源革命的“造市者”與“造勢者”。

作者简介蓝色.jpg

張銳,四川瀘州人,博士畢業於比利時根特大學國際與歐洲研究院。現任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爲國際能源政治、全球氣候治理、海外電力投資。在《讀書》《國際展望》《中國軟科學》《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等CSSCI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多篇文章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等轉載。參與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課題。長期參與一線跨國能源治理活動,曾前往亞非拉美多國開展實地調研。

目录蓝色.jpg

序 言

引 言

第一章 回望:能源與全球政治的關係

一、能源作爲大國博弈目標

二、能源作爲政治權力工具

三、歷史的焦點:競逐化石能源

第二章 變量:撼動秩序的三大因素

一、俄烏衝突:虎兕相逢大夢歸

二、氣候危機:四海翻騰雲水怒

三、能源轉型:總把新桃換舊符

第三章 大勢:碳中和時代的全球能源政治

一、大幕已啓:化“危”爲“機”的綠色戰役

二、何爲能源:更充沛、更復雜的資源

三、目標設定:“寓減於增”的追求

四、秩序走向:更多競爭但更低烈度

五、合作網絡:多領域的耦合與重構

第四章 起伏:全球權力的轉移與擴散

一、能源清潔化與世界多極化

二、大國:互強式循環

三、油氣國:憂患前路

四、歐洲:衝突下的反擊

五、全球政治遭遇地方政治

第五章 失衡:責任與利益的分配困境

一、“化石燃料撤資”運動:滑向“運動式減碳”

二、終結煤電:強人所難的“齊步走”

三、“核”去何從:各國的抉擇

四、生物燃料爭議:誰來定義“可持續”

五、氣候援助赤字:口惠而實不至

第六章 拉鋸:中美歐清潔能源供應鏈佈局

一、清潔能源供應鏈:新的權力鏈

二、關鍵礦產資源:下一個“石油”?

三、美國意欲何爲

第七章 互聯:電和氫催生政治新版圖

一、荊棘載途: 跨國電力互聯的地緣政治阻礙

二、用 POWER 撬動 POWER:跨國電網的秩序建構

三、初露崢嶸的氫能網絡

第八章 未來:中國成爲“造市者”兼“造勢者”

一、中國能源外交的時代演進

二、大國能源安全的守正創新

三、新身份:全球能源新供給力量

四、新格局:國際能源合作的求索與想象

結 語

後 記

在线试读.jpg

從 2018 年底開始,歐洲、北美多國相繼出現“星期五爲未來”(Friday for Future)氣候變化抗議活動。各國中小學生、大學生頻繁進行罷課遊行,要求政府採取有效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呼籲公衆重視這一迫在眉睫的生態危機。這一活動的發起者是瑞典女孩格蕾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成名以後,她也頻頻出現在全球氣候治理的活動中。青少年的呼籲推動國際社會更加關注氣候危機並採取積極行動,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有爭議的激進主張,包括號召成爲徹底的素食主義者、全球立即停止煤炭開採和使用、拒絕乘坐飛機等。通貝里在演講中曾表示:“人類已經掌握了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事實和解決辦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覺醒和改變。”對此,俄羅斯總統普京在 2019 年莫斯科的一個能源論壇上評論道:“我可能要讓你們失望了,我並不和你們一樣對通貝里的演講感到興奮。沒有人向通貝里解釋,現在這個世界是複雜而多樣的,非洲和其他國家的人們也想和瑞典人一樣富有。我可以肯定,通貝里是一個善良且真誠的女孩,但是成人不應該做任何事時都把青少年和兒童帶入極端的境地。”

“星期五爲未來”運動及其產生的爭議涉及全球能源政治中常被忽略的面向——世界應該如何實現公正轉型?國家之間、羣體之間如何公平地分擔責任、分配收益?如何照顧弱勢羣體的發展權益?在碳中和時代,各國面對氣候危機總有情感共振,談起“公正轉型”總能滔滔不絕,很容易達成那些冠冕堂皇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共識,但知易行難,當需要採取切實行動時,總會出現勢不兩立的原則、南轅北轍的做法、錙銖必較的算計,利益的碰撞、規範的歧異很可能導致團結走向分裂、合作淪爲鬥爭,共同的集體行動經常變成遙不可及的幻夢。

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是碳中和時代的首要任務。最近幾年,發達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化石燃料撤資”(Fossil Fuel  Divestment)運動,這股風潮讓很多氣候治理的參與者倍受鼓舞;與此同時,不少發展中國家對此卻頗有微詞,它們並不反對低碳轉型的大目標,但表示新的南北發展鴻溝正在因“運動式減碳”不斷加深,南方世界合理的發展訴求被有意忽略。

............

撤資潮

從 2009 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以後,“化石燃料撤資”被很多環保組織視爲一個倡議重點,即說服機構減少手中持有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產業股票,通過資本市場各路資金“以腳投票”的方式,向傳統化石燃料開採企業施壓,迫使高碳產業向低碳轉型;另外還通過宣傳手段呼籲政府採取行動,以立法或徵收碳稅等形式阻止企業進一步開採化石燃料。有西方學者認爲目前這輪撤資運動肇始於美國的斯沃斯莫爾學院。2011 年 10 月,這所大學的學生髮起了針對煤炭產業的請願運動,要求學校凍結煤礦投資,轉讓持有的化石燃料行業的股票,轉而投資清潔能源。

隨後,歐美不少大學起而效法,2012 年,哈佛、耶魯等諸多名校都出現了類似的學生運動,一些師生甚至用罷課、到校長辦公室靜坐等方式要求學校撤資。〔2〕美國大學在化石能源產業上的投資總額是一個無從查證的事情,但全美大學控制的捐贈基金規模超過 6000 億美元,即使很小比例流向化石燃料行業,那也是一筆鉅額資金。

大致從 2012 年開始,全球一些投資機構、金融機構、大型跨國企業、多邊開發銀行陸續做出“不投資化石燃料(或高碳能源)”的承諾。根據美國諮詢公司 Arabella Advisors 於 2018 年發佈的報告,管理 6.24 萬億美元資產的近 1000 家機構投資者承諾剝離

化石燃料資產,而4 年前的規模僅爲 520 億美元。2022 年初,據環保組織 Stand.earth 的評估,全球已有 1500 家,總計管理 40 萬億美元資產的機構宣佈“一定程度的化石燃料撤資”,環保人士表示:“這個里程碑是全民力量和環保運動的巨大證明,40 萬億美元代表了全球 GDP 總量的一半以上……投資者越來越意識到化石燃料投資對我們的財政和地球都是一種風險。”

國際發展融資體系的撤資行動引人注目,代表了跨國基礎設施投資的重要風向。2013 年,世界銀行、歐洲投資銀行先後宣佈今後不再爲燃煤發電項目提供貸款。世界銀行在 2019 年後不再向油氣勘探和開採項目提供貸款,2020、2021 兩個財年都未實施任何新的化石燃料融資。歐洲投資銀行於 2019 年 12 月宣佈,將在2021 年底前停止爲一切化石能源項目提供貸款。亞洲開發銀行於2021 年完成能源政策修訂,首次將燃煤發電和供熱項目融資排除在外。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行長金立羣於 2020 年表示:“我不會給任何燃煤發電廠融資……不僅如此,亞投行也不會資助任何與煤炭相關的項目,例如通往電廠的道路或燃煤發電廠的輸電線路。”

最近幾年,發達國家陣營還掀起一波“化石燃料撤資”的承諾行動,其重點並非“自己國內撤資”,而是“從外部世界的化石燃料領域撤資”。2021 年 1 月,歐盟理事會通過決議,表示“歐盟能源外交將阻止對第三國以化石燃料爲基礎的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的所有進一步投資”,除非這一投資符合碳中和與《巴黎協定》的長期目標,“歐盟呼籲按照明確的時間表在全球範圍內逐步取消對環境有害的化石燃料補貼……立即停止對第三國新的煤炭基礎設施的所有融資”。 2021 年 8 月,美國財政部向多邊開發銀行發佈新能源融資指引,稱美國將反對它們參與化石燃料項目,但貧窮國家的一些下游天然氣設施除外。由於美國財政部是包括世界銀行集團和非洲開發銀行在內的主要開發銀行的最大股東,其指導方針將對世界產生顯著影響。2021 年 11 月,在 COP26 大會上,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瑞士、埃塞俄比亞等 39 個國家和機構承諾“將在 2022 年底前停止對國際化石燃料能源部門的新的直接公共支持,有限定且明確的、與 1.5℃升溫上限和《巴黎協定》目標相一致的情況除外”。2022 年 5 月,G7 能源、氣候和環境部長會議發佈的聯合公報表示,到 2022 年底,除個別情況外,成員國停止向國際化石燃料項目提供公共融資,這也是日本首次在國際場合做出這一承諾。

歐盟對域外化石能源項目的干涉舉動日益高調和頻繁。2022年 9 月,歐洲議會通過一項決議,以控制碳排放、保護環境爲由,呼籲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立即停止東非原油管道項目的建設,表示歐盟可能採取“適當措施”影響各類投資機構,阻止這項“不被整體環境允許”的石油項目。該項目全長 1443 公里,把石油從烏干達的艾伯特湖油田運到坦桑尼亞的坦噶港,打通東非內陸至印度洋的能源輸送通道。烏干達評估該項目帶來的外國投資總計將使該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22%,坦桑尼亞也期待每桶油 12.7 美元的可觀過境收入。面對外部壓力,兩個非洲國家的高級官員都表示歐洲人在推行“經濟種族主義”,兩國有權像工業化國家那樣爲人民利用本土資源,將盡最大努力推進項目的落地。

“綠色”傲慢

在追求碳中和的過程中,“化石燃料撤資”是一個必要環節,全球的確需要逐步減少對化石能源的資金支持,將資金更多用於能源轉型、氣候適應等領域,但是西方國家對外推動的撤資呈現鮮明的、躁進的“運動式減碳”特徵。

第一,不管不顧的狹隘。西方一些機構和政治人物在推動“化石燃料撤資”時,僅將其簡化爲一個簡單的投資轉向問題,完全不探討、不防範激進撤資所產生的各類風險。首先,全球的過快撤資容易引發能源供應的緊張,不加選擇的“化石燃料撤資”將導致能源價格飆升,強加的能源轉型很可能導致窮國、弱國能源供應上的青黃不接以及能源貧困的不降反增。其次,過快撤資也可能擡高能源轉型的成本和難度。風力渦輪機、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供應鏈中都交織着化石燃料的使用,撤資運動導致的高燃料價格會使清潔能源消費變得更加昂貴,滯緩整個轉型過程,而發展中國家對成本更加敏感。

第二,“寬以待己”的虛僞。西方國家爲維護能源安全,對自身化石燃料項目仍然投入巨資,當前的撤資運動更多是“從海外撤資”,迫使發展中國家加快轉型來換取全球氣候治理進展。根據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所(IISD)等機構研究,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的 2020 年 1 月到 2021 年 3 月,儘管 G7 國家的領導人宣稱“綠色復甦”,但他們在化石能源上的花費超過清潔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業獲得了 1890 億美元的公共資金支持,清潔能源部門獲得 1470 億美元。而且,在用於化石燃料的資金中,83%都流向沒有附加任何“綠色條件”或減排措施的項目。如果考察 G7各國綠色復甦計劃所承諾的資金總額,至多隻有 10%的資金流向清潔能源和能效提升。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上有篇題爲《挪威、英國和加拿大並非氣候冠軍,而是氣候僞君子》的評論,指出這三個西方國家儘管在國際舞臺塑造它們重視氣候議題、引領能源轉型的形象,但依然不遺餘力地擴大油氣的生產和出口,它們很多引以爲傲的環境成果都源於石油資金的支持。而且,沒有國家認爲自己應該最早從油氣行業中撤出,“每個國家都有理由認爲它們應該繼續生產,加拿大強調其能源產業尊重人權,挪威表示它們生產的油氣有更低的碳強度,英國則宣揚擁有成熟的油田基礎設施”。

2022 年俄烏衝突爆發後,歐洲國家在全球瘋狂採購油氣,持續加大對本土油氣部門的投資和化石燃料補貼,包括嘗試開發更多域內油氣資源、建設更多 LNG 接收站和天然氣管線、爲高耗能產業提供資助等,也通過各種財政手段延遲一些煤電廠的關停,保障能源安全的底線。美國利用俄烏衝突搶佔歐洲油氣市場份額,面對來自歐洲和亞洲源源不斷的訂單,美國多家 LNG 企業迅速做出擴大產能的投資決定。西方世界正在迎來化石燃料的“淘金熱”,“如果所有這些(投資化石燃料)的新計劃都成爲現實,它們要麼會成爲大量閒置資產,要麼會讓世界陷入不可逆轉的變暖”。

“嚴以律人”的殘忍。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西方國家的撤資“過快、過猛”,尤其是撤出相對低碳的天然氣產業。

近年來,挪威聯合7個北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一直遊說世界銀行於 2025 年前停止對發展中國家天然氣項目的融資,將資金轉移到貧困國家的“清潔能源解決方案”,包括綠氫和微電網的推廣。“飽漢不知餓漢飢”未必是罪過,但“飽漢逼着餓漢節食”就是很殘忍的事情。從經濟性、可行性上看,“讓地球上最貧窮的人羣使用綠氫這一目前最複雜、最昂貴的能源技術,還要在短短几年時間裏試圖建設所有人受益的‘智能微電網’,這樣的想法是荒謬的”。無論綠氫還是微電網,在目前技術條件下根本無法支撐非洲國家城市化、工業化快速增長的用能需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量已經探明、有待開發的陸上或近海天然氣田能爲民衆提供低碳、充足、廉價、便利的能源。從道義性上看,2022 年,挪威油氣出口收入高達 1130 億美元,自己還在化石燃料的開發路徑上“肆意狂奔”,盡享財富,支持歐盟將天然氣設定爲“綠色能源”,現在卻以“氣候治理”爲名嘗試剝奪一羣最弱勢國家自給自足的希望。

——摘自 第五章 失衡:責任與利益的分配困境

1608384496965923.jpg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NT$1840
最新訂購
  • 嘉義鄭**[0938***809]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方**[0960***758]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楊**[0966***224]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李**[0946***598]

    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吳**[0956***295]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楊**[0988***185]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竹趙**[0933***488]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高雄吳**[0956***615]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桃園劉**[0918***180]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鍾**[0920***199]

    11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張**[0946***162]

    11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桃園趙**[0932***650]

    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基隆黃**[0946***489]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鍾**[0986***161]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仲**[0951***981]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桃園劉**[0966***214]

    20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仲**[0933***997]

    7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柳**[0938***512]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朱**[0978***825]

    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吳**[0946***506]

    7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高雄符**[0960***268]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方**[0956***453]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謝**[0960***389]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竹柳**[0951***417]

    20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黃**[0998***532]

    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基隆符**[0998***426]

    11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黃**[0956***409]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桃園劉**[0966***454]

    11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周**[0938***873]

    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陳**[0968***119]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朱**[0986***518]

    11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竹陳**[0978***175]

    1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竹仲**[0988***350]

    20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錢**[0978***606]

    20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吳**[0968***312]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謝**[0998***571]

    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中黃**[0988***991]

    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基隆王**[0938***910]

    20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柳**[0968***500]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周**[0988***314]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鍾**[0986***585]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錢**[0938***313]

    12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王**[0951***147]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鍾**[0956***357]

    7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高雄符**[0933***396]

    1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南黃**[0968***177]

    2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嘉義謝**[0968***329]

    15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臺北劉**[0956***809]

    7分鐘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竹朱**[0951***752]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北符**[0988***858]

    半小時前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 新質生產力+關鍵時刻:中國製造業何去何從+綠色劇變:能源大革命與世界新秩序(全三冊)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