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鼎力推薦”主講人、戰略學青年學者王鼎傑代表作
※ 不讀此書,不知甲午,甲午戰爭研究力作!從國際關係、戰略學、軍事學、歷史學等多個視角覆盤中日對抗十五局,撥開甲午戰爭迷霧,澄清戰場細節,反思歷史教訓
※ 著名近代史專家姜鳴、知名媒體人江上葦讚譽推薦
※ 新版細緻修訂,收入多張珍貴高清作戰圖
1.內容詳細,論述清楚,從政治學及國際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和歷史學角度覆盤甲午戰爭。
2. 極好的書,相見恨晚。 如此格物,才叫格一物格到十分。
3. 冷靜深刻之作,全方位的展現了甲午戰爭的始末,值得深思。
騰訊•商報“年度社科類十大華文好書”
中國讀友讀品節“讀者喜愛的十大好書”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中華讀書報、南方週末、騰訊文化、澎湃、鳳凰網一致推薦
本書是一部從戰爭史和戰略學角度專論中日甲午戰爭的專著。全書以戰略學爲主導,以紮實的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和歷史學知識爲基礎,利用中日英俄等多方檔案材料和相關人員的日記、回憶錄,並廣泛吸收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借用圍棋的覆盤概念,從15個環節對甲午戰爭進行了角度新穎、內容全面、有力度、有深度的戰略推演,力圖撥開戰爭迷霧,澄清戰爭細節,深入揭示勝敗真相,從而更深刻地剖析這場改變中日曆史走向的戰爭,並從中汲取應有的歷史教訓。此次新版對全書內容進行了細緻修訂,收入多張珍貴高清的作戰圖作爲文字的有效補充。
王鼎傑
1980年生,戰略、文史學者,鳳凰“鼎力推鑑”、今日頭條“智讀《史記》”系列課程主講人。《世界軍事》戰略縱論專欄特邀撰稿人,北京市通州區青年人才培養工作榮譽顧問。曾擔任多所智庫的學術部部長和高級顧問。著有《覆盤甲午》、《二戰大牌局》、《李鴻章時代》、《當天朝遭遇帝國》。在《戰略與管理》、《世界軍事》、《歷史月刊》(中國臺*)、《國學新視野》(中國香港)、《百家講壇》、《圍棋天地》等刊物,發表文章數百篇。
序 姜鳴
引論 戰爭不復盤,歷史無殷鑑
中日甲午戰爭研究對比
中日敗戰研究對比
戰爭史該如何研究?
歷史可假設,戰爭須覆盤
第一局 近代中日對抗格局之形成
第一節 交鄰之道
第二節 從絕域到近鄰:變化中的中日關係
第三節 走向對抗之路
第四節 勝敗檢討:戰略認知不對稱的形成
第二局 地緣支點之爭
第一節 地緣支點與地緣意識
第二節 近代中日地緣認知的不對稱
第三節 四大支點
第四節 近代中日的支點之爭
第三局 戰略機遇之爭
第一節 戰略、戰略機遇與戰略機遇期
第二節 不對稱的和平機遇期
第三節 晚清戰略困局的形成與破局機遇的出現
第四節 英俄博弈送來的搭車機遇
第五節 歷史的可能性
第六節 李鴻章的戰略設計
第七節 對抗焦點的轉向
第四局 軍事轉型之爭
第一節 19世紀的陸海軍轉型
第二節 中國軍事轉型觀的缺陷
第三節 中日陸軍轉型對比
第四節 晚清海軍發展的認知與實踐
第五節 日本海軍發展的認知與實踐
第六節 競爭焦點的再度轉向
第五局 購艦競賽
第一節 殺手鐗思維與購艦競賽的實質
第二節 難以規避的競爭
第三節 急則治標的購艦競賽
第四節 日本的再反超
第五節 何以日本不再等待
第六局 半島危機與出兵競爭
第一節 戰略的“餘味”與“鬼手”
第二節 從壬午到甲午(一):朝鮮危機的演變
第三節 從壬午到甲午(二):對抗模式的形成
第四節 甲午年的出兵競爭
第五節 得失檢討
第六節 出乎意料的轉折
第七局 調停引發的明爭暗鬥
第一節 英俄調停與“以夷制夷”
第二節 李鴻章的誤算
第三節 攸關全局的“治孤”
第四節 失去的機會
第八局 開戰法理之爭
第一節 被忽略的機會
第二節 李、袁的失機
第三節 日軍的行動
第四節 得失檢討
第九局 豐島海戰
第一節 必然的結果,不必然的態勢
第二節 威懾的魔咒
第三節 進兵計劃與海軍部署的變更
第四節 海戰態勢的終形成
第五節 意外之戰
第六節 偶然與必然
第十局 成歡之戰
第一節 失去的勝利
第二節 日軍一線兵力優勢的喪失
第三節 戰前雙方的兵力調度
第四節 戰場及雙方的兵力部署
第五節 戰鬥經過
第六節 兩軍脫離接觸後的運動
第七節 戰鬥檢討
第十一局 中日戰爭計劃對比
第一節 兵力對比與戰場態勢
第二節 清廷之戰爭指導機構與戰爭計劃
第三節 日本之戰爭指導機構與戰爭計劃
第四節 實踐之檢討
第十二局 平壤之戰
第一節 會戰回顧
第二節 外線與內線
第三節 日軍視角的檢討
第四節 清軍視角的檢討
第五節 平壤城下戰鬥的再檢討
第六節 平壤敗戰的影響
第十三局 大東溝海戰
第一節 海戰回顧
第二節 中日海軍武器代差的形成
第三節 中日海軍戰術代差的形成
第四節 9月17日海戰的戰理分析
第五節 日本聯合艦隊的失誤
第十四局 金旅之戰
第一節 敗戰之惑
第二節 登陸與抗登陸作戰的檢討
第三節 花園口登陸前的清軍戰爭指導
第四節 花園口登陸後的清軍戰爭指導
第五節 金旅失守的戰術檢討
第六節 總結
第十五局 終戰的較量
第一節 終戰的要義
第二節 清廷的終戰指導
第三節 日本的終戰指導
第四節 針鋒相對的較量
第五節 大潰敗
第六節 艱難的談判與昂貴的一槍
第七節 貽害百年的城下之盟
總結篇 日本的甲午夢與中國的甲午病
日本的甲午夢
中國的甲午病
“以史爲鑑”的再反思
主要參考書目
序(姜鳴)
今年4月17日,是中日《馬關條約》簽訂120週年。去年以來,環繞着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時滿兩個甲子,學術界和軍方從多個角度展開紀念、研討,出版和發表了大量的專著、論文和政論電視專題片。這種反思和紀念,一直持續到今天。王鼎傑的《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是新涌現的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優秀作品。
這些年來,中國近代海軍史和甲午戰爭史的研究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中外歷史文獻的整理出版,對於中西方裝備和軍事技術發展的研究,對於中日軍隊建設和作戰的研究,乃至中日外交和遠東國際關係的研究,大大豐富了我們對於中日近代化進程的瞭解。各種關於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也已連篇累牘。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讓作品發出新意,頗爲不易。
與以往從單純歷史角度或軍事角度研究甲午戰爭不同,本書作者的着眼點,是將中日甲午戰爭放在中日兩國國家戰略的視野中進行討論。作者認爲,戰爭史的研究要建立在四根支柱上,即政治學及國際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和歷史學。他的這本著作,從這四個方面展開了富有成效的討論,尤其在地緣政治和大戰略的研究方面,有許多前人未曾關注的鮮明特色。
從國際上看,用歷史研究去指導現實生活中各個領域的決策,是廣泛運用的重要手段。反過來,在史學研究中引入國際關係研究和軍事戰略學研究,也都有着悠久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俾斯麥說過:“蠢人常說他們是從自己的經驗中進行學習,我卻認爲利用別人的經驗更加好些。”早在19世紀中期,德國陸軍率先進行軍事改革,設立總參謀部作爲統帥的決策輔助,並遂行戰場指揮職能。總參謀長老毛奇就在總參謀部增設軍事科學處,將全軍秀的歷史學家和測量、統計、地形測繪專家集中到該處,使得參謀業務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涵,變得更加專業化和技術化。美國海軍戰略家馬漢也高度重視歷史上的戰例對於美國海軍戰略的作用,他論證海權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主要就是通過歷史上大量海戰的戰例來進行的。馬漢這樣告訴美國海軍學院的學員:“的確如此,當你每次處理一個具體的戰爭問題時,你總會發現‘假如’和‘但是’在起着巨大的作用。正是這些‘假如’和‘但是’對指揮官造成進退維谷的境地;然而,一旦它們得以解決和克服,它們就將使你獲得榮譽稱號。”而在二戰中修訂出版的英國軍事理論家李德•哈特的名著《戰略論》,開宗明義章,就叫“歷史是實際經驗”。
軍事學中,注重運用戰史研究的成果,重新審視和研判作戰過程以總結經驗教訓的這種手法,套用圍棋的術語,叫做“覆盤”,其本質,是採用博弈分析,研判各種可能的趨勢變化。後來,這種方法從軍事戰略戰術,轉向國際關係、地緣政治領域拓展乃至延伸到國家戰略研究中來。所謂國家戰略,是戰略體系中層次的戰略。初源於李德•哈特的“大戰略”概念。哈特認爲:“所謂‘大戰略’,或者稱高級戰略,其任務就在於調節和指導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所有一切資源,來達到戰爭的政治目的;而這個目的,正是由基本政策,即國家政策所決定的。”美國人引入其概念後,將國家戰略定義爲“在平時和戰時,在組織和使用一國武裝力量的同時,組織使用該國政治、經濟、心理上的力量,以實現國家目標的藝術和科學。”雖然在甲午戰爭時尚未出現這樣的提法,但中日國策的制定者,其實都是按照各自的國家利益和各種政治、軍事、經濟、心理的力量來博弈的。本書將大戰略的視角引入19世紀下半葉的中日關係和甲午戰爭研究,立意宏遠,視野廣闊,不拘成說,讀來讓人耳目一新,掩卷後又啓發讀者久久的思索。可以說,整個學術界,迄今尚未有人對於甲午戰爭、對於近代中日關係,做過如此角度的剖析。
本書將晚清中日關係乃至甲午戰爭的進展概括爲十五回合的棋局。對於每一局雙方都給出多種選擇。比如局,“中日對抗格局之形成”。作者從檢討遠交近攻的戰略實質入手,切入19世紀中期的國際政治棋局,指出當時的世界,正處於“大英帝國主導下的和平”之中,英國霸權的重點,在於對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的控制,太平洋則鞭長莫及。所以英國在鴉片戰爭打敗中國後,轉而扮演現狀維護者的角色,嚴防德、俄等中等強國在遠東擴張過度。而中國與日本,原來由於大海的分割而爲絕域,此時隨着蒸汽船的廣泛應用而成近鄰,中日關係在19世紀末發生了根本變化。清王朝作爲遠東體系曾經的主導者,人口衆多,資源豐富,周邊國家大多曾是其藩屬國;日本作爲一個資源睏乏、領土有限的邊緣國家,卻欲在變局中趁勢崛起。早在1874年,李鴻章就已看到:“泰西雖強,尚在七萬裏以外,日本則近在戶闥,伺我蓄勢,誠爲中國永遠大患。”從起點開始的國家戰略謀劃,深刻影響了此後的中日關係演變。經歷二十年此消彼長各自發展之後,甲午決戰竟以中國的完敗而告結束,中間的歷史教訓實在值得總結。作者認爲,當時能阻止中日對抗的可能,就是中日聯盟對抗西洋列強。這就是薛福成所謂的“外侮之交侵,不能不樹援以自固”。但是,東北亞格局受制於全球戰略格局,近代中日兩國貌似同樣受到西力東漸的衝擊,級別和急迫性卻大不相同。侵略中國的是強大的英帝國,並引發了俄美法等中等強國的集體跟進。威脅日本的卻是中等強國,且要受到大英帝國的限制。而中國則因自身資源豐富、市場廣大而淪爲列強侵略的主目標。日本意識到,他不僅無需和中國聯盟,反而可以利用列強入侵的機會搭順風車,也從中國身上分一杯羹。當中日成爲戰略意義上的鄰近性國家,既不會相互追隨,又無聯盟之必要,也很難再維繫平和狀態,剩下的只有對抗一途。雙方所要爭的局勝負,即誰先認清事實,並率先採取行動。
又如第三局,“戰略機遇之爭”。作者認爲,戰略機遇期要放在競爭和對抗語境下理解,絕不能將其與單純的發展機遇相混淆。把握並利用戰略機遇期,取決於能否認清並利用現實中的戰略機遇期,能否破壞敵手的戰略機遇期,能否有效防止敵手對我方戰略機遇期的破壞。19世紀中期,三類機遇期(發展機遇期、外交機遇期和衝突機遇期)相繼涌現在東北亞國家面前。曾經出現過中國以六個戰略機遇期對抗日本三個戰略機遇期的格局。蒸汽機時代的到來,導致了煤炭資源地位的提升。蒸汽機車引發的鐵路交通高速發展,帶來陸權的復興,也使戰爭的時空概念完全改寫。工業化總體戰的趨勢愈演愈烈,傳統海權國家如英國,逐漸難以制衡歐美陸上新興強國。在德國崛起之後,美國稱雄之前,清王朝有數十年的時間利用這次難得的轉型機遇。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日本的崛起,中國也有七種方案可供選擇應對。由於清政府的戰略低能,更由於日本的巧妙佈局,日本逐步逆轉危局,終形成了徹底勝勢。誠如作者寫至第十五局“終戰的較量”中指出的:“沒有清晰的國際政治觀和戰略觀,看不清機遇所在,終不僅自己浪費機遇,更將機遇拱手送給強鄰,終臨時抱佛腳,期望發生奇蹟。這已與博彩無異。”
作者認爲,中日甲午勝敗,重要的原因是雙方戰略認知不對稱造成的。歷史的發展證明,日本率先認清了事實,藉助現代技術的進步,對內推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之國策,對外施展遠交近攻之謀略。反觀清方,則始終未能掙脫傳統的泛道德主義國際政治觀的束縛。在國際關係領域,“和平”(peace)本是一箇中性概念,其本身無所謂善惡好壞。但是,在明清以來中國政治文化語境中,和平卻被賦予了極高的道德優勢。究其原因,一是中國的政治理念中確實有反暴力的理想主義傳統,如儒家之論“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道家之論“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是自兩漢經略西域成功,傳統中國逐漸在東亞形成了一個“一超無強”的格局,只要中國維持內政穩定,則很難有對等的外力能將之傾覆。即便被外力傾覆,這個外力也很快就會被中原文明所同化。這在無形中弱化了中國人的尚武意識和進取意識,使之過度依賴內部穩定性造成的數量優勢和文化優越性提供的超國家安全。三是當中國無比強大之時,已無敵手可打,故而相對於打天下,更注重治天下。終,中國不再扮演多元競爭格局中的強國角色,而是運用文化力量將遠東國際格局變爲一個放大的家庭,自己則扮演大家長的角色。在此情況下,再宣揚鬥爭論思想,只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儒家心性學派的理想論調因而大行其道,卻也在無形中走向了“應戰而不求戰”的消極道路。後來外侮日深,中國也大規模引進國外軍事裝備,組建新式海軍,但依然沒有促成國人的深刻反省,反將一套固有的道德觀念扭曲爲一種弱者心態與受害者心態,更加強調國際關係中的道德性,而不願正視權力政治的現實一面。倭仁所謂“以忠信爲甲冑,以禮儀爲幹櫓”之論固屬極度迂腐;恭親王、李鴻章等扣住狹隘的器物變革來反駁,也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並未從根本上認清國際政治的實質所在。
本書的敘述分析,包括戰略,包括國際關係與外交,還涉及開戰法理、軍備競賽、軍事運籌以及甲午戰爭中歷次戰役環節的反思。從宏觀到微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其主旨,不僅是單純的歷史考證,不僅是對日本軍國主義軍事冒險的道義批判,而是以高級棋手的理智和技巧進行賽後的覆盤,檢討和比較中日雙方在19世紀後半葉各項決策的得失,對歷史上各個稍縱即逝的機遇進行再一次的審視。歷史研究可以用各種假設重新再來一次嗎?傳統的歷史學家並不贊同。我讀大學時,老師總是告誡說,歷史研究是以已經發生事件和人物爲對象的,超出這個範圍去做假設,沒有必要也是浪費時間。但是研究戰略學的學者認爲,歷史雖然不能重新來過,但可以兵棋推演的方式進行復盤,以找到勝負結論之外更爲深刻的經驗教訓。通過覆盤,使得後人的視野更加開闊,決策更加審慎,執行更加堅定。
本書作者王鼎傑生於1980年10月,祖籍安徽碭山,生長於江蘇豐縣。因家庭環境影響,他自幼喜愛歷史和軍事。在小學時期他就對中國古典名著進行了系統的閱讀,對傳統兵學著作着力尤深。進入初中後,他開始系統閱讀前四史和《資治通鑑》,並開始將棋類興趣由象棋轉往圍棋,同時開始注意世界戰爭史問題,並逐漸意識到要弄清楚1500年以來的中國史,必須先弄清楚相應時段的世界史。他的閱讀,也從純戰史和名將傳記,逐漸拓展到軍事理論領域,將《戰爭論》等西方兵學經典著作及富勒等人的經典戰史著作反覆研讀,並開始思考圍棋中的戰理。在高中時代,受《萬曆十五年》和“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的影響,他開始關注海外中國研究成果。高三時他寫了三篇文章,分別對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和洋務運動的失敗進行了反思,構成他後來三部專著的思想源頭(《當天朝遭遇帝國》、《李鴻章時代》及本書)。同時,爲研究中日關係,從高三時他開始自學日文。但由於課外精力消耗太多,科場不利,終他進入徐州教育學院,就讀於“政史地綜合文科實驗班”。在這裏,他系統修習了經世儒學、政治學、國際政治學、地理學和戰略學。畢業後他做過高中歷史老師,當過自由撰稿人。進入而立之年後,他自感雖所學較廣,卻未能系統爲一,又閉門謝客,在老家的舊宅裏,用了三年時間系統研讀國際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歷史學的經典著作,致力於方法論的融合和分析模型的建立。2012年底經朋友推薦,他攜家人赴京,從事智庫工作。本書所涉課題的研究,反映出我國年輕學者在國家戰略研究上的新突破,雖然在一些觀點上仍有可待探討之處,有些論證亦嫌單薄,但畢竟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前幾年,我讀徐棄鬱先生所著《脆弱的崛起:大戰略與德意志帝國的命運》,亦曾有過同樣的驚歎與欣喜。這表明,中國戰略研究的新生代,已經走出翻譯外文專著和編輯資料的時代,開始成熟起來,有了自己獨立的思索和成果,這對於面臨和平崛起民族復興偉大歷史使命的中國學術界是非常重要的。以史爲鑑,對於我們應對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也很有裨益。
1997年,美國原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其所著《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一書中預言,美國作爲世界的超級大國,在全世界佔有軍事優勢,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尖端科技領域地位領先,“美國文化”具有吸引力。不過美國不僅是個的超級大國,也是後一個超級大國。他預計到2015年左右,美國將失去世界霸權地位。爲了未雨綢繆,需要早作準備,建立符合美國利益的國際秩序。爲此,美國必須防止另一個超級大國的興起,和任何一種威脅美國霸權地位的反美聯盟的出現。轉眼,我們已經步入2015年。本月,在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籌備過程中,美國老牌盟友英國帶頭掀起加入浪潮,衝破了美國對於發達國家加入亞投行的重重阻撓,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開發戰略,正在吸引更多的國家的關注和投入。世界在越來越大地變化着,像王鼎傑這樣,認真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冷靜地剖析中國走向現代化道路上曾經失敗的關鍵節點,就顯得尤爲寶貴。
2015年3月31日於上海
本書將大戰略的視角引入19世紀下半葉的中日關係和甲午戰爭研究,立意宏遠、視野廣闊、不拘成說,讀來讓人耳目一新,掩卷後又啓發讀者久久的思考。 可以說,整個學術界,迄今尚未有人對於甲午戰爭、對於近代中日關係,做過如此角度的剖析。
——姜鳴(著名近代史專家)
「國之大事」如何「以史爲鑑」? 本書給出了精彩的回答。 全書綜合運用政治學及國際政治學、軍事學、戰略學、歷史學的方法,動態再現了近代中日的輪國運大碰撞。 十五局覆盤,兼顧了歷史的宏觀、中觀與微觀,既有局外的俯瞰、又有局內的推敲,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環環相扣,動魄 驚心,顛覆了大量循循相因的定論成說,開闢了戰史研究的嶄新路徑。
——江上葦(南方都市報專欄作者,天涯煮酒論史版主)
版完整呈現一字未刪
這次再版,更新了數十張圖片及部分內容
在裝幀設計上,採用內封、護封的方式,內封印紅金色,護封書名燙雅金。
1894年清日的戰爭,清朝用干支紀年的甲午年命名“甲午戰爭”;日本命名“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歐美命名“FirstSino-JapaneseWar”。依據國際上對戰爭命名的慣例,明確作戰當事國的主賓關係,本書題爲“清日戰爭”。清日戰爭已過百年,在中國人內心深處留下了傷痛和恥辱。從那個時代開始,外來侵略接踵而至,在中國近代史上,當西方文明和明治維新與古舊的清朝體制發生猛烈碰撞時,戰爭的失敗也催生了中國新的歷史紀元。
作者將從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等處館藏曆史文獻中收集了大量華語史學界難得一見的史料和大量彌足珍貴的圖片,爬梳整理,按戰爭經過、戰爭背景、戰爭、戰時、戰地各種局部、戰爭影響、大事記、圖記、表記等編纂出一部嶄新鉅著。書中對甲午戰爭歷史的深層挖掘和剖析,力圖站在中間立場分析戰爭的勝敗得失,有助於讀者更多地認識戰爭的背景,客觀思考戰爭勝負的原因,及對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
本書各部分均採用清日兩國對比手法寫作,全面對比雙方的軍、政、經、民等各方面因素,清晰直觀,一目瞭然。較之以往單純紀事或編年手法的突破,有利於對清日兩國之間戰鬥力等軍事能力現狀的瞭解。
宗澤亞
日本研究學者,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在科學院工作。多年專注日本古代民間風俗文化及近代中日甲午戰爭史的研究。
出版前言
第一章 清日戰爭
1.1 戰爭背景
朝鮮之亂
清日出兵
外交紛爭
列強仲裁
和平破裂
戰爭的民意
清日兩國宣戰
1.2 清日軍力
清軍戰鬥力
日軍戰鬥力
清日兩國軍力比較
1.3 朝鮮戰役
清日兩軍動向
朝鮮王宮之戰
成歡戰鬥
平壤會戰
1.4 清日大海戰
豐島海戰前動向
豐島海戰
黃海戰前動向
黃海海戰
黃海戰後動向
1.5 鴨綠江作戰
清軍防禦態勢
日軍侵攻滿洲
山縣有朋的冒進作戰
1.6 金州旅順作戰
花園口登陸
金州攻防戰
旅順攻防戰
旅順海防戰
1.7 威海衛作戰
清軍在山東半島防禦
日軍在山東半島攻勢
威海衛陸戰
港灣攻堅戰
1.8 遼河平原會戰
缸瓦寨作戰
蓋平戰鬥
海城攻防戰
遼河會戰
1.9 清日和談
和談背景
第一輪和談
第二輪和談
三國干涉
清日戰爭總決算
1.10 臺灣作戰
日本侵臺方略
武力奪取臺灣
臺灣民衆的抗戰
佔領臺灣
第二章 清日戰爭觀
2.1 近代軍備
近代清國軍隊
近代日本軍隊
2.2 兵站體系
清軍後勤體系
日軍兵站體系
2.3 情報戰爭
清國的情報事情
日本的情報戰爭
2.4 野戰通信
清國電報通信
日本電報通信
2.5 戰場醫療
清軍戰場醫療
日軍戰場醫療
2.6 戰爭俘虜
清國俘虜觀
日本俘虜觀
日軍俘虜收容狀況
2.7 戰場軍紀
清軍戰場軍紀
日軍戰場軍紀
2.8 戰爭媒體
清國戰爭媒體
日本國戰爭媒體
2.9 戰爭科技
清國戰爭科技
日本戰爭科技
2.10 戰地民政
2.11 清國觀形成
日本的清國觀
清國軍隊觀
2.12 戰爭與民衆
戰爭與清國民衆
戰爭與日本民衆
戰爭與朝鮮民衆
出征兵家屬
戰爭與宗教
2.13 軍國與天皇
日本軍國之路
武士道軍人
天皇的士兵
戰爭與天皇
軍國的崛起
2.14 戰爭的反省
清國戰爭反省
日本戰爭反省
第三章 清日戰爭大事記
3.1 長崎事件
3.2 高升號事件
擊沉高升號
事件的葛藤
豐島海戰第—炮
高升號裁判
3.3 旅順虐殺事件
旅順事件輿論戰
旅順事件目擊者
野蠻對決的證言
虐殺事件的隱匿
野蠻文化的悲劇
3.4 北洋水師降服始末
3.5 清日戰俘交換記
3.6 李鴻章馬關行
清日和談
日本媒體報道
3.7 金玉均之死
暗殺金玉均
李鴻章談話報告
凌遲金玉均之屍
金玉均之墓
3.8 清國密電破譯集
第四章 清日戰爭圖記
4.1 清國北洋水師戰艦
4.2 日本聯合艦隊戰艦
4.3 黃海海戰圖記
4.4 日清戰爭隨軍申請願
4.5 日軍作戰地圖
4.6 清國陸軍主要炮械
4.7 日本陸軍主要炮械
4.8 清國陸軍主要槍械
4.9 日本陸軍主要槍械
4.10 日清戰爭批准條約
4.11 大清國光緒皇帝對日宣戰諭旨
4.12 日本國明治天皇對清宣戰佈告
4.13 中立國宣言
4.14 清日戰爭歷史人物
清國曆史人物
日本國曆史人物
朝鮮及三國干涉歷史人物
第五章 清日戰爭表記
5.1 戰爭機構
5.2 兩國軍力
5.3 朝鮮戰役
5.4 清國本土作戰
5.5 黃海海戰
5.6 清日和談
5.7 臺灣作戰
5.8 軍事體制
5.9 兵站供給
5.10 情報戰爭
5.11 戰爭通信
5.12 戰爭醫療
5.13 戰爭俘虜
5.14 戰場軍紀
5.15 戰地民政
5.16 戰中民衆
5.17 日清戰爭日本民生要事記
清日戰爭年表
表記參考資料
結束語
參考及引用文獻
序言
本書所稱的“清日戰爭”,中國依傳統,通常以戰爭爆發當年的干支紀年稱爲“甲午戰爭”或“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則命名爲“明治二十七八年戰役”、“日清戰爭”;歐美各國命名爲“First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源於清日兩國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始於 1894 年 7 月 25 日的豐島海戰。清軍在各戰場連戰連敗,終日軍在遼東、山東及臺灣登陸,並徹底摧毀了清朝海軍主力——北洋艦隊。清政府被迫向日求和。1895 年 4 月17 日,清政府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戰爭宣告結束。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後,日本迅速崛起。而清朝的慘敗,使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開始積極宣傳政治制度的改革。以孫中山爲代表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創辦興中會,倡導民主革命。 甲午戰爭,被視爲近代中日矛盾衝突之始。現在之釣魚島、東海等問題,上溯其源,皆與此役有一定關係。到今,雙方關係始終是人們關注熱點之一。出版本書,有助於人們瞭解中日關係的重要性所在。
作者宗澤亞先生歷時數年,大量徵引、採用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圖書館、東京都立圖書館、武藏野市圖書館、西東京市圖書館等處所藏的日本政府、軍方、民間的史料和文獻,其中包括約 500 幅與戰爭相關的各類照片、繪畫、地圖以及近百張數據表格。這些源自日本文獻的資料翔實介紹了日本政府、軍方、民衆、媒體對戰爭的態度和認識,並對日清兩國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及其制度組織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對比。其中許多圖、表、數據,是此前較爲少見或不爲人們所關注的,此番系統整理出版,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學者可進一步研究,讀者也可從閱讀中啓發思考。
通過作者精心整理和分析的日方的文獻、統計數據和資料,有助於讀者更深層次地認知戰爭的時代背景,更細緻入微地觀察戰爭的歷史細節,瞭解作爲戰爭一方的日本,是如何謀劃、準備、應對、看待這場戰爭的。同時也可以明白,一場戰爭的勝負,不單純取決於交戰雙方的武器、兵力、戰術,更取決於雙方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了戰爭體系是否完備、組織理念是否先進,以及國家體制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作爲一部專題史著作,本書內容涉及大量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獻。
本著作依據日本方面保存的檔案材料寫作而成,故其中有些內容、統計數據、事件因果、人物評價等,與中國學界和讀者的認識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觀點和主張,也會有分歧,但這些不妨礙其重要的史料和學術參考價值,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和商榷,也希望能引發廣大讀者對甲午中日戰爭歷史研究和探討的興趣。
感謝作者宗澤亞先生,一遇編輯有疑問,即在日本翻查覈實文獻,保證了本著作數據和資料言必有據。感謝黃東博士,爲本着所涉及的中國近代史史料進行審定、校對。 感謝香港商務印書館編輯徐昕宇先生爲本書所做的努力。對於書中可能存在的錯漏之處,歡煩請讀者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是及時更正。
鳳凰衛視、《新京報》《財經週刊》《文匯報》《羊城晚報》《深圳晚報》《新民週刊》《南國都市報》《信息時報》《看歷史》《炎黃地理》、鳳凰網、人民網、搜狐網、騰訊網 聯合推薦
這是一本有關中日甲午戰爭的專著,是我讀過研究這場戰爭*價值的書籍之一,書中運用了大量日方的數據,幾達鉅細無遺的程度,甚至連日軍炊事班使用什麼炊具,都一一羅列出來。這種對技術細節的關注,一向是中國學者缺的。不過,這本書以日方史料爲主,能引起爭論之處甚多,光是書名,我估計就有不同的意見。
——葉曙明,近代史學者
這本書也許也不可能得到很多讀者的認同,但是我想誰都沒有辦法否定,作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的孤詣苦心。
他蒐集了那麼多資料,他對於這場戰爭的來龍去脈,對這場戰爭很多具體的方面,所做的研究和探索,我看在中國的歷史學家裏面,沒有人能夠做得到,至少中國的歷史學家好像還沒有人能夠到日本去做這樣的史料蒐證。
——香港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
對於維繫東亞的穩定來說,那段歷史中依舊蘊藏着不可忽視的豐富財產,這也正是這本《清日戰爭》的價值所在。
——《書城》
第一章清日戰爭
1.1戰爭背景
朝鮮之亂
同屬遠東的朝鮮國,像楔子一樣夾在中國、俄國、日本國之間,是列強踏入遠東的後一塊神祕封地,因此有“隱藏的王國”之稱。朝鮮獨特的自然地貌形成了一個天然屏障,她的東海岸是一道連綿不斷的峭壁,西海岸是一汪著名的遠淺灘,港灣仁川可以與海路相連,卻不是一個優良港口,灣內海潮變化頻繁,漲潮和退潮時間相隔短暫。漲潮時艦船可以順海流進入港岸,退潮時強大的回吸力能將艦船引向礁岩,退避不及的艦船會擱淺在淤泥中。朝鮮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戰略意義,成爲近代列強爭奪、佔領、蹂躪的受害國。
1863年朝鮮國王哲宗駕崩,先王無後嗣,奉翼宗神貞王后趙氏之命,由興宣大院君嫡第二子李熙(1852—1919)即位,廟號高宗。高宗未成年,生父大院君作爲攝政王代理執掌政務。朝鮮的吏制推行儒學、朱子學教育,模仿鄰國明清兩朝的科舉制度。出世的學者在朝廷日益形成維護貴族利益的“兩班”勢力,擁有像中國的士大夫、日本武士那樣的特權。當外國勢力欲打開朝鮮國門時,他們首先擔心外來文化會動搖本身物質利益、思想傾向、國內的權貴體制。清國鴉片戰爭失敗後,西洋文化強行流入清國也滲入了朝鮮。大院君的鎖國政策開始在兩班勢力中出現爭議,朝鮮開化派的萌芽誕生。國內廣大農民不滿君主專制下的不法課稅、土地兼併、過酷徭役,反抗朝廷的聲勢逐漸壯大。
1866年在朝鮮傳教的法國神父卡特利庫,遭到朝鮮宮廷的迫害、追殺而逃亡清國。應神父的請求,常駐清國的法國艦隊七艘戰艦開往朝鮮,佔領了江華島,向朝鮮施加軍事壓力,引發“丙寅洋擾”事件。大院君政權推行強硬的攘夷政策,不屈膝於法國強敵,迫使艦隊撤離。1871年美國駐華公使藉口數年前,朝鮮燒燬擅自進入朝鮮的美國商船爲由,要求朝鮮宮廷開國通商,遭到拒絕。美國六艘軍艦侵入朝鮮,實施了登陸作戰,引發“辛未洋擾”事件。終兩國交涉沒有取得任何結果,美國只好退出朝鮮,返回清國。朝鮮長期以來的對外政策和天然的地理屏障,成功阻擋了歐美諸國用炮艦外交敲開國門的企圖,成爲遠東後一個頑固鎖國的王朝。
1873年大院君辭去攝政,將政權移交給他年滿21歲的兒子李熙。高宗接替大院君政權親理國事,王妃閔氏一族趁機篡取了國王的權力。此後,宮廷大院君派和王妃閔氏派的兩大勢力內鬥加劇,在國政和對外政策上各持己見,針鋒相對。而國政腐敗,貪官污吏橫行,民衆苦不堪言,脆弱的朝廷危機四伏,不堪一擊。朝鮮的鎖國政策引起鄰國日本的強烈不滿,日本國內“徵韓論”的呼聲日益高漲。歐美列強頻繁撞擊朝鮮國門的情勢警覺了日本,一旦朝鮮被置於列強的控制之下,日本將永遠失去朝鮮,日本必須在列強之前取得對朝鮮的控制權。
1875年5月,日本“雲揚號”等三艘軍艦,侵入釜山港,開炮演習示威。9月,“雲揚號”再度獨自進入江華島測量海圖,遭到江華島守軍開炮攻擊,“雲揚號”立即還擊摧毀了江華炮臺。12月,日本全權大使率軍艦六艘前往朝鮮,就江華島開炮事件向朝鮮提出抗議,要求兩國締結通商條約。作爲朝鮮宗主國的清國政府不願看到朝日間對抗,引來歐美列強的干涉,勸告閔氏一族對日開港。
1876年,朝鮮與日本簽訂了《日鮮修好條規》,史稱《江華條約》。日本從朝鮮獲得開港通商和免稅特權,在朝鮮擁有了領事權和裁判權。日本對朝鮮的強權滲透引起西方列強的關注,1882年美國效仿日本與朝鮮簽訂《朝美修好條約》,英、法、德、俄、意、奧、比、荷、丹等國也在美國之後,與朝鮮簽訂了類似條約。在江華島不平等條約的框架下,日本商品享有免稅特權,嚴重衝擊了朝鮮的國有產業。閔妃親日派一族主導的朝鮮政府軍,開始招募日本軍事顧問改造軍隊,編制訓練新軍。軍制的改革觸動了朝鮮舊軍人的利益,招致舊勢力的猛烈反擊。
1882年,大院君在京城煽動軍隊叛亂,衝入王宮,挑起“壬午兵變”。亂兵焚燬日本公使館,殺死七名日本軍事顧問,公使官員被迫趁夜潛逃回國。應朝鮮國王請求,清國駐朝鮮軍隊迅速鎮壓了兵變。兵變事件發生後,日本派遣陸海軍兩個大隊開赴朝鮮,抗議朝鮮的無禮行爲,朝鮮國王派遣全權特使金玉均一行前往日本謝罪。清國政府爲了平息日本和朝鮮間的緊張局勢,將大院君押送清國軟禁。日本政府則迫使朝鮮政府簽訂了《濟物浦條約》,要求朝鮮向日本賠償55萬日圓損害金,允許日本派1,000名警衛駐紮朝鮮,保護日本僑民和公使館。事件雖然就此平息,但是清國警覺日本駐軍朝鮮的目的,急速從本土增調3,000人的兵力開進朝鮮,向日本施加壓力,兩國軍隊因此形成了對峙的強弩之勢。“壬午兵變”導致朝鮮宮廷完全倒向清國,日本在朝鮮處於被冷淡的境地。
1884年,從日本歸來的朝鮮政治家金玉均等人,在日本軍方支持下祕密組建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政黨——“開化黨”。12月4日,開化黨策動了挾持國王,企圖推翻皇室政權的政變,史稱“甲申政變。”政變一時取得成功,開化黨宣佈朝鮮脫離與清國的宗屬國關係,建立獨立國家。金玉均等人的政權僅三日,便告流產,主謀數人被迫逃往日本國避難。政變平息過程中,清軍和日本公使館警衛隊之間發生衝突,日方民衆和軍人均有傷亡。事件驚動了清日兩國政府,爲了解決圍繞在朝鮮問題上的糾紛,兩國分別委派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會談,雙方簽訂了《天津條約》。條約之一項規定,“今後朝鮮國若有重大變亂事件,清日兩國如要派兵,須事先相互行文知照。”此一條款爲十年後清日兩國軍隊合理出兵朝鮮埋下伏筆。
《天津條約》簽訂後,日本加速對朝鮮的滲透,並不斷擴充國家的軍事力量。1886年,清國和日本國對朝鮮的貿易額之比爲83:17,到了1892年兩國對朝鮮的貿易額之比達到55:45,水平已趨於接近。日本在朝鮮貿易的急速增長,顯示清國在朝鮮的宗主國地位發生動搖,清日兩國在朝鮮問題上的矛盾日益深化。爲了對抗清國飛躍擴展的軍事力量,日本陸海軍急速擴大軍備,國家財政年年增加軍費開支。1881年軍費佔國家支出總額的16%,1883年佔21%,1890年佔29%,日本的產業政策,從殖產興業向富國強兵方面轉換。
1890年,針對朝鮮半島的緊迫情勢,清國以日本爲假想敵在旅順擴建要塞,興建大型船塢和機械工廠,在周圍高地構築永久炮臺。來自北方俄國人的威脅更是咄咄逼人,1891年俄國開工興建橫貫西伯利亞鐵路,在海參崴開設軍港。同年,俄國艦隊訪問日本,以顯示自己強大的軍事力量。俄國人傳遞的信息非常明確,就是排除日本在朝鮮的勢力,企圖取得朝鮮周邊的不凍港,建立俄國在遠東的霸主地位。在錯綜複雜的國際背景下,日本陸軍長老山縣有朋向國會提交了一份軍備意見書,指出俄國的西伯利亞鐵道計劃將在十年後完成,那時日本的假想敵將不再是清國而是俄國,日本必須搶在俄國人之前在政治和軍事上確保對朝鮮的控制權。爲達到這個目標,日本有必要在清國領地內設立據點,日本需要合適的理由在軍事上打擊清國的軍事力量。
清日出兵
19世紀末,朝鮮高宗皇帝李熙生性懦弱,國家政務的決策權被皇后閔妃獨攬。在閔氏家族的政治下,朝鮮國政腐敗,民不聊生;李氏王朝內部派系林立,盤根錯節,清國派、日本派、俄國派日益動搖和肢解國家的權力。再加上外來勢力的侵入和不平等條約的簽署,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國家在內外多重壓榨下更是雪上加霜,嚴重的內憂外患正在把李氏王朝推向崩潰的邊緣。民衆不滿貧窮生活的現狀,各地不斷髮生農民反對貪官污吏的抗爭,順應抗爭民意的東學教在民間得到廣泛呼應。
朝鮮東學教是教祖崔濟愚獨創的一種排斥基督教和儒教的民間宗教組織,教義傳授每日吟誦13字祝文便能得到好生活,接受靈符祈禱就能去除病災的說教。東學教雖然愚昧,但代表了民衆渴望幸福生活的基本願望,因此影響不斷擴大。1864年,政府以異教邪說之名殘酷鎮壓教會,處死了教祖崔濟愚。二代教祖崔時亨繼承先祖衣鉢,在朝鮮南部重建教團,公開立幟爲“教祖申冤”、“驅逐倭洋”,與官府抗爭。1892年,東學教徒在各地廣泛開展報恩集會,要求政府停止對東學教的迫害和鎮壓。1893年,崔時亨親赴京城向國王直訴教祖崔濟愚的冤罪,信徒在各國公使館附近張貼斥洋標語引發騷亂。
1894年2月,全羅道古阜農民不滿郡守趙秉甲的酷政,發動農民暴動,在東學教中堅領袖全琫準領導下,民亂從局部地域擴大到整個朝鮮南部。東學農民軍聲勢浩大,打出“排斥洋倭、懲討貪官污吏、還我民生”的旗幟,數月間發展到數萬人之衆。朝鮮宮廷接連收到緊急報告請求派官軍鎮壓農民暴動,閔氏一族首輔大臣閔泳駿立即請奏國王發兵討伐,遭到宮廷多數大臣的反對。有大臣上奏稱:“東學黨本系良民,因不堪忍受地方官的惡政而蜂起抗爭,朝廷不應武力討伐,應該採用招安之策平息暴動。”5月9日,朝廷不堪農民軍聲勢壓力,決定發兵鎮壓,任命兵使洪啓薰爲“招討使”,率領京城兵800名前往討敵。兵使洪啓薰因在1882年“壬午兵變”時救助王妃避難有功,深得高宗和閔妃的寵信。然而,八百討敵軍面對數萬農民大軍尚未接戰便丟盔棄甲,半數以上的兵卒臨陣而退四散逃亡。
閔泳駿回答道:“上國小國之痛癢乃一體事柄,當下戰端危機朝廷,全仰仗袁大人援助的好意。”袁說:“前日洪招討使兵敗,亂徒依然猖獗,貴朝廷中難道就沒有其他將才了嗎?”閔說:“雖選拔了精銳,但無法馬上進剿,朝廷不希望與東學黨決戰,故陷入現在的被動局面。”袁說:“聽聞貴國士兵毫無軍紀不聽從命令,將官怯戰心虛,兵卒畏敵不前,與賊徒相對而不戰,遠隔十餘里聽聞有賊便駐足而逃,此乃討賊乎?”閔無言以對。袁說:“如果我國用兵,只需5日便可蕩平亂賊。”閔泳駿道:“貴國援兵之事還請袁大人做主。”
此時,朝廷各班大臣上奏高宗:“近日局勢緊急,東學黨若只有數千,我討伐兵尚可以剿滅,然如今賊人達數萬之衆,剿滅顯然已是空話。農民軍雖系烏合之衆,但其勢難以抵擋,朝廷只能勸說招安歸順。全羅道、慶尚道、忠清道乃國之糧倉,絕不可失。朝廷可派大臣敕使前往,對貪官猾吏行刑,除之以平民憤,亂民便可一朝退散。”閔泳駿反駁道:“哪裏有貪官猾吏,現今刁民者皆稱自己冤罪。聽說那趙秉甲遇襲之日早已去向不明,朝廷即便派遣特使,如何行刑服衆。諸臣招安之說只能是姑息養奸,陛下若圖安治國、平定亂局,應立即向清國借兵剿滅亂黨。”高宗斥責閔泳駿,同意諸大臣的請奏,說道:“聞聽東學教徒乃以忠孝爲本,爲何說臣民爲亂黨?”遂委任金鶴鎮爲全羅道監司,攜帶鎮撫諭旨前往農民軍陣營招降。結果事與願違,東學黨沒有接受朝廷的懷柔政策,農民軍乘勝佔領了全州府,慶尚道、忠清道、平安諸道農民也紛紛蜂起北上,意欲總攻京城,形勢迫在眉睫。5月31日,朝廷接到全州城陷落急報,朝堂大臣皆大驚失色,一致同意向清國借兵鎮壓亂黨。此間,洪啓薰招討使再上疏朝廷,呼籲若無外兵救援,則東學亂黨不滅,李氏江山難保。朝鮮近代大的內亂,甲午農民起義進入了關鍵的歷史階段。
袁道:“雙方已經達成內定意向,公文尚未到手。公文一旦取得,待命部隊即可出兵。貴國對出兵朝鮮有何見解?”鄭:“日本政府對朝鮮從無他意。”當日,日本政府即召開臨時內閣會議商討朝鮮局勢,會議認爲朝鮮壬午軍亂和甲申政變失敗以及目前東學黨起事,均以排斥洋倭爲宗旨。日本在朝鮮的政治地位正受到沉重打擊,東學黨起義必將危及我駐朝公使館和本邦8,825名僑民的安全。會議一致通過保護駐朝公使館和在朝國人安全出兵朝鮮的議案。
袁:“眼下要想維持東洋和平,當務之急是鎮定朝鮮之亂。東學亂黨是政府及地方官惡政的結果,政府官員的懲戒應首當其衝,若放任自流,鎮定亂黨就是空話,屆時朝鮮勢必受外國勢力干涉,成爲各國爭奪的是非之地。依拙者所見,無論朝鮮政府如何施政,當前首要的是鎮定亂民,防止外國干涉招惹禍端。”衫村:“爲了保護我公使館和在朝鮮的居民。”袁:“我國援兵是爲了鎮定亂民,絲毫不會危及貴國人民的安全,貴國無需出兵。”衫村:“朝鮮政府自己不能鎮定亂民,既然要向外國借兵,那我國人民依靠外國兵保護豈能安心。而且現在朝鮮國尚無正式請求貴國保護,我國出兵亦在情理之中。”袁:“如果貴國出兵,那麼就會招來其他外國軍隊進入京城,此乃禍亂之端,朝鮮國王是不會歡迎的。”袁口口聲聲絲毫不會傷及日本官民,可1882年朝鮮“壬午事變”時,正是袁派出清兵殺傷日本官民,此人系陰險無信用之人。
“李鴻章電奏已悉,此次朝鮮亂匪聚黨甚衆,清國派兵助剿,地勢敵情均非素習,必須謀出萬全,務操必勝之勢,不可意存輕視,如需厚集兵力,即著酌量添調,剋期續發,以期一鼓盪平,用慰綏靖藩服至意。”袁:“朝鮮政府已經下達請求我朝援兵公文,清國準備派發1,500人兵力赴朝鎮定東學民亂。”
清國北洋水師威海衛基地已經出航四艘軍艦駛向天津,爲赴朝清兵的商船護航,日本政府應迅速對應派遣軍隊進駐朝鮮。”清國政府對朝鮮事態的快速反應,引起日本政府的高度警覺,政府根據臨時內閣會議作出的出兵議案,決定搶先完成在朝鮮的軍事部署。
6月5日,日本戰時大本營在參謀本部內設立,下達向朝鮮增派混成旅團的動員令。歸國休假中的駐朝公使大鳥圭介,依照政府對朝鮮的既定方針,緊急湊集70名海軍陸戰隊員趕赴朝鮮。在仁川港與停泊在那裏的5艘日艦匯合,臨時從各艦抽調海軍隊員加入先遣陸戰隊,組成總員488名的臨時戰鬥序列,趕往京城日本領事館。伊藤首相考慮到日清兩國外交上的均衡,不贊成派遣大規模軍隊赴朝。但軍方強硬派主張必須打敗清國在朝鮮的軍事力量,雪“甲申事變”日本敗北之恥,把清國勢力趕出朝鮮。伊藤對清國一貫的弱勢外交,在國會內早已讓許多人感到厭倦,正在組織力量試圖推翻伊藤內閣。伊藤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順應軍方的要求,採取承諾對應的立場。
6月12日至18日,混成旅團批先發部隊完成了仁川登陸的軍事行動。23日混成旅團主力包圍京城,28日混成旅團全部登陸完畢,兵員增至8,000名,超過牙山清軍2,000名的兵力數量。在清日兩國朝鮮出兵問題上,日本的情報準確、對應迅速、兵力佔明顯優勢。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清軍駐防牙山偏僻之地,孤兵獨處,前後無援。日軍駐防京城,兵臨城下控制京畿,朝鮮近海日艦巡航警戒,兩國輪軍事對峙日本佔據了優勢。
外交紛爭
清國出兵朝鮮的決定,啓動了清日兩國十年前簽訂的《天津條約》中之約定,“今後朝鮮國若有重大變亂事件,清日兩國如要派兵,須事先相互行文知照。”6月6日,外務省電信課截獲李鴻章指示駐日公使汪鳳藻,知會日本政府清國出兵的電報。6月7日,清國駐日公使汪鳳藻向日本外相遞交照會公文,文中聲明:“此番清國派兵援助朝鮮乃我朝保護屬邦之舊例,清國政府依據1885年清日《天津條約》中第三條規定,特知會日本政府。”
日本外相立即回覆照會:“承知貴國出兵朝鮮,但日本歷來不承認朝鮮是清國屬國。日本政府爲應對朝鮮之亂,保護本邦在朝居民安全,也準備向朝鮮派出若干軍隊。”9日,清國總理衙門再致照會日本:“清國保護屬國之行動,乃應朝鮮政府鎮定國內民亂之請求。然貴國派兵僅爲保護居留民安全,故無需派遣大軍入朝並不得進入朝鮮內地。”日本拒絕了清國的要求,表示“日本派遣軍隊入朝,是根據日朝《濟物浦條約》主旨以及日清《天津條約》之約定,屬於條約分內之舉動與清國的主張無關。”日本爲介入朝鮮事務的軍事行動,牽強附會製造了出兵的“合理名分”。
全州陷落,清日兩國出兵,在國內外政治軍事壓力下,6月10日朝鮮宮廷向農民軍妥協,命全羅監司金鶴鎮與農民軍談判。雙方達成《全州和議》,政府承諾了農民軍的要求。(1)停止迫害起義者和東學教徒,政府與東學黨人合力維持社會秩序。(2)查明貪官污吏的罪行,加以嚴懲。(3)嚴懲橫暴富豪。(4)嚴懲不良儒林兩班。(5)燒燬奴婢文書。(6)改善七種賤民待遇,不得強制白丁戴平壤笠。(7)許青年寡婦再嫁。(8)廢除一切擾民的苛捐雜稅。(9)任用官吏打破門閥界限,錄用人才。(10)嚴懲私通日本者。(11)取消一切公私債務。(12)土地應平均分配。合約達成後,農民軍退出全州城,解散返回故里。
就在大鳥準備在合意書上簽字時,衫村代理公使提出,撤兵條約應報本國政府知曉的建議,大鳥因此暫緩簽字。清日兩國駐朝公使代表,早期確實尋求過用外交手段解決朝鮮問題的做法,原因是大鳥公使那時並不瞭解伊藤和陸奧欲取朝鮮的戰略意圖。
6月15日,日本政府召開緊急內閣會議,伊藤首相提出瞭解決朝鮮問題的新議案,,日清兩國共同參與鎮壓東學黨起義軍;第二,亂黨平息後兩國各派代表若干名參與朝鮮的內政改革,如果清國不接受此議案,日軍就不撤出朝鮮。伊藤相信,清國政府絕不會同意日本參與朝鮮政治改革,有意提出讓清國政府難堪的議案。
6月17日,陸奧外相向汪公使遞交解決朝鮮問題新議案的公文,同時電訓北京小村公使知會總理衙門。正如所預料的那樣,清國政府拒絕了此議案,譴責日本干涉朝鮮內政的行爲。清國強調,“朝鮮內亂已經平息,朝鮮內政改革應由朝鮮自身解決,清日兩國應該立即撤兵。”此時已經進入朝鮮的日本軍,強硬要求政府應該與清國一戰,沒有理由錯失良機無功而返。況且清軍大部隊駐紮在牙山僻壤,孤兵勢薄沒有優勢,日本應當尋找合適的理由與清國開戰。
6月22日,內閣首腦在皇宮鳳凰閣召開御前會議,首相、各大臣、參謀總長、樞密院議長、海陸軍部長,請求天皇“聖斷”,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準備與清國一戰。23日,陸奧外相通知汪公使,日本將在朝鮮駐留軍隊,單獨實施對朝鮮內政的改革。並電訓大鳥公使,混成旅團餘部已經出航赴朝,命令批上陸的混成旅團在京城完成集結部署。26日,大鳥公使拜見朝鮮國王,闡述朝鮮內政改革的必要性,同時會見了國王選定的改革委員會成員。27日,混成旅團先遣部隊完成對京城各要地的控制,日、清、朝三國間戰爭如箭在弦。28日,大鳥公使向朝鮮外務督弁趙秉稷發出挑戰性照會,質問朝鮮政府是否仍然承認朝鮮是清國的屬國,要求在翌日立即答覆。
6月30日,俄國駐日公使希德洛夫向日本政府遞交了政府訓電,要求日本應遵從朝鮮政府的要求,日清兩國軍隊同時撤兵。英國外相金伯利也向青木公使轉達了撤兵要求。當日,朝鮮國王發佈《罪己詔》:“當前朝鮮國內混亂的原因,完全是由於自身的不德和官吏瀆職所造成的……”儘管如此大鳥公使還是依照日本政府的既定方針,提出了朝鮮行政、司法、財政、兵制、教育改革綱領,要求改革委員會在規定限期內拿出改革具體意見。
7月3日,大鳥公使按照陸奧外相的訓令,要求朝鮮政府參與內政改革,答覆時間限定在8日中午。朝鮮政府被迫任命內相申正熙、內務次官金嘉鎮、曹寅承三位重臣加入改革委員會,與日本共同商談改革事宜。10日,在漢城南山老人亭,大鳥公使會見朝鮮內政改革委員會委員,提出五條二十七項內政改革案綱目,要求三日內決議、十日內實施。改革案要旨七項:,恢復議政制,確立六曹判書的權限。第二,嚴格宮中、府中的行爲,宮廷不得干涉政務。第三,明確外交責任制,由專任大臣負責。第四,清除派閥、起用新人。第五,嚴禁買官賣官。第六,嚴禁官吏收受賄賂。第七,漢城及重要港灣間修建鐵道,全國主要都市間架設電信線路。
上述限定日期的大鳥改革案,公然干涉朝鮮內政,在朝堂上引起強烈反對,可是政府又沒有進行改革的意願,雖然對於日本的高壓十分憤怒,但政府又無力拒絕日本提出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期待就是宗主國大清帝國能有所作爲。
13日,朝鮮政府在議政府內任命總裁官、堂上官,作出應和大鳥改革提案的姿態。15日,朝鮮政府通告日本,如果日本方面不撤兵,不撤銷改革案實施期限,朝鮮的內政改革則無法如期實施。在朝鮮內政改革問題上,陸奧宗光後來在他的《蹇蹇錄》裏吐露實情:“當時日本尚不具備與清國全面戰爭的信心,必須製造合理藉口博得國際社會的認同,減少各列強國的譴責。所謂朝鮮內政改革的提案只是空有虛名而已,清國政府一定會拒絕日本的提案。如此一來,阻礙朝鮮國家進步的責任在清國,日本和清國決裂一戰就會名正言順。”
列強仲裁
朝鮮同時受到兩個國家軍隊介入的壓力,政府請求各國政府敦促日清兩軍儘快撤兵。清國也迫切希望緩解緊張局勢,積極展開外交運作,請求西方列強從中周旋化解戰爭危機。然而,日本繼續以所謂改革案拖延時間,無視列強的警告,加速向朝鮮增兵。6月30日,俄國駐日公使希德洛夫送來了政府訓電,向日本政府提出強硬警告,“朝鮮的內亂已經平息,日本應遵從朝鮮政府的要求,接受日清兩國軍隊同時撤兵的方案,否則日本將負有重大責任。”俄國政府用“重大責任”與日本對話,在日本政府看來顯然有通牒的意思,威脅日本對今後可能發生的事件承擔後果。
俄國的強硬介入使陸奧外相感到事態嚴重,陷入苦境,他帶着俄公使的公文,立即前往伊藤首相宅邸“伊皿子”聽取首相的意見。伊藤看過俄國的通告公文後沉默良久,陸奧請求良策,伊藤慢慢開口言道:“局面已經發展到了現在的地步,還如何應和俄國的要求,將我軍從朝鮮撤回呢。”聽到伊藤模棱兩可的話語後,陸奧立即回道:“尊意與鄙見完全符合,然今後之事態無論演變得如何艱難,都是你我兩人的責任,其他不必多言。”陸奧匆匆離開伊藤宅邸,當夜給日本駐俄國公使西徳二郎發去急電,婉轉駁回俄國政府的要求,“日本同意俄國的要求,但目前尚不是應該撤軍的時機”。爲了讓與俄國矛盾重重的英國牽制俄國,陸奧同時也給日本駐英國公使青木子爵發去相同內容的電報。
在日清對立的外交問題上,日本的擔心莫過於來自俄國的干涉。長期以來,俄國和日本一樣,密切窺視在鄰國朝鮮半島的利益,朝鮮宮廷內的親俄勢力日漸形成,日俄之間已經暗地裏出現對未來利益角逐的徵兆。朝鮮的內亂導致日本出兵,清國擔心宗主國地位受到威脅,俄國也擔心剛剛羅織起來的勢力受到打擊。在對立的兩個大國面前,陸奧鋌而走險向俄國表示不撤軍的固執立場,內心十分擔憂俄國會做出軍事上的強硬反應,因爲日本確實還沒有抗擊清俄共同軍事力量的能力。
陸奧獨自向俄國發出反駁書,心中忐忑不安,擔心獨斷行爲使日本陷入國家危機。次日,陸奧慌忙向內閣報告了給駐俄公使的反駁文,請求內閣追加承認上奏天皇。陸奧在回憶錄《蹇蹇錄》中寫道:“嗚呼,追想當時的情形,至今都毛骨悚然。吾與伊藤伯的短暫會談,兩人竟在默諾間心領神會,雖然僅僅三言兩語卻成就了天大的事情。如果當時兩人或一人稍微動搖,就不會有今日的時局,更不會有受到世界矚目誇耀的日本。”
伊藤和陸奧向俄國發出強硬反駁書後,俄國政府沒有作出強烈反應。期待東亞國際關係安定的英國,一直對清日採取等距離外交政策,期待東亞現狀的穩定。英國希望清國政府對日本的朝鮮改革提案儘快作出反應,推動雙方早日撤兵。在清國政府的委託下,英國駐清公使向日本政府作出試探,“如果清國政府對日本政府的提議願意考慮的話,日本是否願意重新對話。”日本答覆,“爲了朝鮮的政治改革,日清兩國如果願意共同派遣委員參與改革,日本不會拒絕與清國對話。”英國公使向清國政府轉達了日本的態度,同時也告知日本駐清國公使小村壽太郎,“清國政府希望會見日本公使,共同商議日本政府提議的改革諸事項。”可是,清國總署王大臣會見日本公使小村時卻表示,“日本的改革案根本沒有什麼新意,日本不撤軍任何提議都無法商議。”
7月12日,日本向清國發出強硬通告,“清國拒絕日本的共同改革提案,又無視英國政府周旋兩國合意的好意,仍然堅持日本先撤軍的立場。如此盛氣凌人不聽相勸,將來由此引起的任何事態,清國必須承擔全部責任。”對此,駐日英國臨時代理公使帕則特,向日本轉達了清國政府的回答,“清國政府對12日日本的通告感到非常不快,如果日本真心希望維持和平,應該不會拒絕繼續談判。清國政府希望日本政府提出新的改革提案,如果到7月20日爲止日本仍不作出決定的話,清國將派遣十二萬清兵部隊登陸仁川。”
7月13日,俄國公使希特羅伯答覆陸奧外相的電報,表示俄國對日本出兵的抗議到此爲止。俄國的退縮讓日本慶幸來自俄國的威脅已經不復存在,可以更大膽地對清國實行強硬政策。15日,朝鮮發來情報,報告外務督弁趙秉稷代表朝鮮政府,向大鳥公使遞交了拒絕內政改革綱領的回答書,表示在日軍撤軍後,朝鮮政府將自己實施改革。
和平破裂
清國和日本兩國終於走向武力對抗的邊緣,日本政府無視清國政府提出的,7月20日爲止,再提出改革新案的警告;清國政府也無視日本政府提出的,7月25日爲止,停止向朝鮮運兵的通牒,清國皇帝決心與日本一戰。日本駐清國公使館的海軍情報武官瀧川具和大尉、參謀本部情報武官神尾少佐分別報告,20日、21日、22日清國派數艘運兵船向朝鮮運送作戰兵力。日本認定清國政府無視日本的後通牒,戰爭已經不可避免。日本政府以朝鮮改革案爲藉口和清國周旋,贏得了調遣軍隊的時間,而李鴻章對西方列強的調停寄予厚望,錯過了向朝鮮調兵的時機,使清國在朝鮮的作戰力量處於劣勢。
7月18日,駐漢城的大鳥公使向陸奧外相提出包圍皇宮的請求。陸奧囑其先控制王宮及京城外圍,作戰行動需謹慎不得妄動,防止引起外交紛爭。20日,大鳥照會朝鮮政府,蠻橫提出四項要求:,日本着手架設漢城和釜山間的軍用電線。第二,朝鮮政府遵循《濟物浦條約》即刻着手建設日軍兵營。第三,放棄朝鮮是清國屬國論,立即將清國軍隊逐出朝鮮。第四,廢除朝鮮和清國間的各項條約。以上要求必須在22日之前作出答覆,否則日本將採取必要的行動。
7月22日,面對日本的後通牒,朝鮮國王和政府別無選擇,只得回覆大鳥,朝鮮同意放棄清國屬國論,業已向清國駐朝鮮臨時代辦唐紹儀提出了撤軍要求。但朝鮮政府的全面退讓沒有阻止日本的咄咄相逼,大鳥終於露出戰爭狂人的真面目。大鳥指責朝鮮的答覆只是口頭應付,朝鮮政府內心其實仍然承認屬國論,此答覆不能算數。大鳥向朝鮮外務督弁趙秉稷遞交了日軍準備進攻王宮的通告文。
7月23日凌晨3時,大鳥命令部署在王宮附近的混成旅團向王宮發起攻擊,朝鮮王宮衛隊奮力抵抗日軍的進攻,日朝戰爭開始。保衛王宮的衛隊很快便被從各城門進攻的日軍打垮,6時20分,雙方結束了僅僅一日的戰爭,日軍佔領了朝鮮王宮。戰鬥結果,朝鮮衛隊戰死40餘人,餘者降伏。日軍繳獲大炮30門、槍械2,000挺,日軍戰死1人,負傷1人。
日本向朝鮮開戰,大鳥公使雖然履行了外交交涉、後通牒、宣戰照會的戰爭程序,可是日本對國際社會仍然缺少必須開戰的交代,政府唯恐陷入國際譴責的危機。爲此,大鳥採用了讓大院君出山與閔妃勢力對抗的計謀,建立臨時親日傀儡政權,消除國際輿論的非難。7月23日午前,衫村公使在大院君宅邸出示日本政府的書狀,作出日本只是幫助朝鮮實施內政改革,絕不佔領朝鮮一寸土地的書面保證。大院君同意了日方的要求,但必須由李熙國王下詔,恭請大院君回宮。11時,大院君收到國王委任全權處理國政的詔書,在日軍護衛下進入景福宮。一貫奉行鎖國逐倭政策的大院君,搖身變成了日本的代言人。
7月25日,大院君以朝鮮政府的名義,通告清國領事館唐紹儀代辦,即刻廢棄朝鮮和清國的諸項條約,朝鮮委託日本軍驅逐駐留牙山的清國駐軍。當日,日本聯合艦隊在豐島海域和清國艦隊遭遇,發生戰鬥,日本駐留朝鮮的混成旅團也開始向牙山進攻,清日兩國不宣而戰。
8月1日,清日兩國發布宣戰文告,大鳥向金宏集爲領議政的朝鮮臨時政府遞交兩國關係新條約提案。內容涉及內政改革,開設京釜間鐵路,開設京釜、京仁間電信,招聘日本人擔任政法軍務顧問等七款。案中尤其要求日朝雙方,面向國際輿論對7月23日發生的王宮戰鬥統一口徑,表明“日朝間發生的戰鬥,純屬兩國士兵間的摩擦,偶爾發生的衝突事件,事件已經平息,兩國政府對此不再追究”。
8月15日,朝鮮國王裁可國家新體制,議政府領議政金宏集、左贊成金壽鉉、右贊成李允承,外務衙門大臣金允植、協弁金嘉鎮,內務衙門大臣閔泳達、協弁李埈鎔,度支衙門大臣魚允中、協弁金喜洙,軍務衙門大臣李景遠、協弁趙義淵,法務衙門大臣李用求、協弁金鶴羽,學務衙門大臣樸定陽、協弁鄭敬源,農商衙門大臣嚴世永、協弁鄭秉夏,工務衙門大臣徐正淳、協弁韓耆東,警務使安駒壽,宮內大臣李載冕、協弁金宗漢。
8月26日,朝鮮新成立的親日政府和日本締結《大日本大朝鮮同盟條約》,確立了日朝兩國由敵對國轉向同盟國的戰略友好關係,共同驅逐清國在朝勢力。清日戰爭進入了日本和朝鮮兩國對決清國的歷史階段。
……
新北劉**[0946***953]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劉**[0932***753]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張**[0946***437]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李**[0933***120]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周**[0932***474]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中柳**[0960***448]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鄭**[0951***741]
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鄭**[0998***687]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鍾**[0946***113]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柳**[0978***424]
11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符**[0978***644]
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朱**[0920***654]
11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張**[0918***681]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王**[0918***599]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黃**[0960***713]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李**[0998***157]
4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錢**[0938***595]
半小時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王**[0956***399]
11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南鍾**[0988***368]
20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張**[0978***433]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竹仲**[0966***457]
7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竹劉**[0998***660]
20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中張**[0933***577]
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南符**[0933***709]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張**[0986***867]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北劉**[0966***843]
7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趙**[0946***513]
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南柳**[0951***962]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朱**[0933***225]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北符**[0933***879]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北孫**[0968***352]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南趙**[0986***845]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柳**[0920***432]
半小時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仲**[0933***380]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謝**[0960***913]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朱**[0998***928]
7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竹趙**[0960***170]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南方**[0986***230]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方**[0932***361]
20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朱**[0998***823]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臺北吳**[0960***417]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周**[0938***949]
半小時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符**[0933***730]
12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李**[0966***886]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基隆鍾**[0932***816]
2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高雄張**[0932***863]
11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竹吳**[0998***674]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嘉義符**[0951***152]
1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桃園方**[0946***389]
5分鐘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新北楊**[0988***356]
半小時前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 - 覆盤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對抗十五局 +清日戰爭(全兩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