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7-11 全家超商取貨 貨到付款
中央公論新社2019年新書大獎第3位。
《應仁之亂》作者又一力作,構思三年而成,再度火爆日本。出版4日銷量突破40,000冊,3個月銷量突破110,000冊。《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週刊朝日》《週刊文春》《週刊現代》《京都新聞朝刊》《日刊工業新聞》《書的旅人》等各大報刊競相報道。
人人都愛陰謀論,將陰謀的來龍去脈剖析得異彩紛呈的書,更是被譽爲“如同優秀的推理小說一般”。但這些陰謀真的發生過嗎?看似合理的陰謀論真的解開了千百年來一直困擾着人們的歷史謎題嗎?日本新銳歷史學者吳座勇一逐一分析了與日本中世史上的著名事件,包括保元之亂、平治之亂、源平合戰、建武新政、觀應擾亂、應仁之亂、本能寺之變、關原合戰等相關的陰謀與陰謀論,道出陰謀背後的隱情與真相。
如何有理有據地反駁陰謀論?本書作者通過大量案例歸納出“陰謀論法則”,幫助信息化時代的讀者避坑防騙。
本能寺之變有幕後黑手?關原合戰是德川家康精心策劃的陰謀?室町幕府*代將軍足利尊氏是陰謀家?有「戰神」美譽的源義經是陰謀的犧牲者?日本新銳歷史學者吳座勇一從史料出發,結合最新學術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日本中世最精彩、最重要的事件,如源平合戰、本能寺之變、關原合戰等的來龍去脈,並利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抽絲剝繭,正本清源,深入批判了與這些事件相關的種種陰謀論。本書既可以被當作日本中世史的入門讀物,也可以作爲思維訓練書,幫助讀者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
吳座勇一,1980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博士,日本中世史專業,現任職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日本中世戰爭史》《一揆的原理》《應仁之亂》《日本中世的邀請》等,《日本中世戰爭史》獲第12屆角川財團學藝獎,《應仁之亂》獲第52屆書店新風獎特別獎。
譯者簡介
姬曉鵬,日語譯者,譯有《生與死的斷片:小泉八雲的異想世界》等。
前 言
第一章 誕生於貴族陰謀與軍事力量的中世
保元之亂
平治之亂
第二章 以陰謀爲中心重讀《平家物語》
平氏一門與反平家勢力之爭
源義經是陰謀的犧牲者嗎
第三章 陰謀不斷的鎌倉幕府史
第一節 源氏將軍家絕後
第二節 北條得宗家與陰謀
第四章 足利尊氏是陰謀家嗎
第一節 推翻鎌倉幕府的陰謀
第二節 觀應擾亂
第五章 日野富子是惡女嗎
第一節 應仁之亂與日野富子
第二節 富子惡人說起源於《應仁記》
第六章 本能寺之變有黑幕嗎
第一節 單獨行動說的介紹
第二節 黑幕說的介紹
第三節 黑幕說是陰謀論
第七章 德川家康陷害了石田三成嗎
第一節 秀次事件
第二節 七將襲擊事件
第三節 通向關原之路
終 章 陰謀論爲什麼受歡迎
第一節 陰謀論的特徵
第二節 人爲什麼會相信陰謀論
參考文獻
後 記
出版後記
我們都喜歡陰謀。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喜歡想象陰謀正飄蕩在某個時空,喜歡琢磨陰謀的究竟。肯尼迪暗殺就是個好例子。故人逝去已經半個世紀,而人們對此事仍津津樂道。我們在書店裏能找到各種各樣有關陰謀的雜誌和書籍。將陰謀的來龍去脈剖析得異彩紛呈的書,更是被譽爲“如同優秀的推理小說一般”。
日本中世史上首屈一指的陰謀要算“本能寺之變”了吧。探究其真相的書不勝枚舉。從已出版的書的數量來看,本能寺之變堪稱日本中世史的課題。
但對於日本中世史學界而言,本能寺之變不過是一種社會流行而已。說起日本中世史專業的大學教授出版的以本能寺之變爲題材的專著,我只能想到藤田達生的《解密本能寺之變》(講談社現代新書,2003 年)。雖說在書店與圖書館裏,號稱破解了本能寺之變謎團的書隨處可見,不過這些書的作者實際上並不是日本史學界的研究人員,他們要麼是歷史小說家,要麼是民間歷史研究者。
這裏需要澄清一下,我並不是說“只有學院派的著作可靠,而其餘不值一提”,高水平的民間歷史研究者確實不少。我想強調的是,學院派從未將本能寺之變等陰謀當作研究重點。
說得一點,大部分學院派都將研究陰謀視爲低級研究。因爲大家都覺得只有門外漢才整天對陰謀念念不忘,專業人士應將精力用在更爲高尚的課題上。日本史專業的學生準備畢業論文 時,若想寫“織田信長的樂市政策”,是不會有什麼問題的;而若想寫“本能寺之變的幕後黑手”,則基本上只有挨指導老師罵的份了。如果要找一個例子證明學院派與民間的興趣差異之大,怕是再也沒有比陰謀更顯著的了。
這也不是全無道理。本能寺之變的歷史意義在於豐臣秀吉藉着織田信長意外過世與討伐明智光秀的機會崛起。也就是說,事件的結果是重要的,而明智光秀的動機則意義不大。即使某人的黑手操縱了明智光秀,對後世來說,這隻黑手是誰壓根無關緊要。討論明智光秀是單獨起事抑或與人同謀,作爲解謎遊戲來說或許很有趣,但是在學術上沒有太大意義。前文提及的藤田達生的《解密本能寺之變》,同樣將着眼點放在應該如何看待織田信長的權力,而非單純出於對此事件的好奇心。
可是既然日本史上的陰謀引起了衆人的興趣,那麼學界直截了當將其作爲研究對象似乎也未嘗不可。如前文所述,民間確實有高水平的歷史研究者,但所謂劣幣驅逐良幣,事實上那些自稱“歷史研究者”的人,大部分不過是在胡言亂語些自己的想象。如果讀者讀了這些濫竽 充數之作就誤以爲窺探到了歷史真相的話,那就可謂遺患無窮了。
同時,我也知道,有這麼一種意見認爲找出“陰謀”的“真正犯人”不過是一種遊戲, 不值得小題大做。此話也有些道理。本能寺之變的黑手到底是豐臣秀吉還是德川家康,對活在當代的我們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大問題。
但正像開頭所述,我們的生活被各種各樣的陰謀論包圍着。例如,關於東日本大地震曾流傳着這樣的傳言:這次地震是由美國的地震武器引起的。相信這個蹩腳的陰謀論的人自然不多,可更爲巧妙的陰謀論也不少,而且常常有人上當受騙。即使只爲了不上當,也有必要培養可以分辨陰謀與否的邏輯思維能力。
因此,本書在參考既有研究成果的同時,使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客觀、實證地分析了日本中世史上的種種陰謀或謀略。此外,本書選取的陰謀或謀略還包含了一些並非家喻戶曉 的事例。
我的用意在於,將盡可能多的陰謀攤開在桌上,希冀從中找出規律。要想弄清本能寺之變,只關注其本身是不夠的,還需要與歷史上的其他陰謀做比較。
就先寫這麼多,接下來讓我帶領各位一探充滿了陰謀旋渦的中世日本吧。
第一章 誕生於貴族陰謀與軍事力量的中世
保元之亂的政治背景
保元之亂與平治之亂作爲象徵着武士時代到來的戰亂而名聲大噪,在教科書中佔據相當篇幅。憑着在這兩次戰亂中的勝利,平清盛急速崛起,終建立了平氏政權。但相較於真刀真槍的戰場廝殺,陰謀佔的分量更重。
簡單來說,所謂保元之亂就是王家(天皇家)與攝關家的權力之爭。一般的說法認爲,無奈退位的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聯手發起叛亂,後被鎮壓了下去。本來王家與攝關家的權力爭鬥並不稀奇,保元之亂的劃時代性在於使用了武力。
首先來簡單看看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初是如何失勢的吧。崇德是鳥羽天皇的長子,生於元永二年(1119)。保安四年(1123),鳥羽將天皇位讓給崇德。這並非鳥羽本意,而是當時的權力者白河法皇(鳥羽的祖父)的意思。
大治四年(1129),白河法皇去世,二十七歲的鳥羽上皇開始了院政。保延五年(1139),鳥羽院寵愛的藤原得子(後封爲美福門院)產下皇子(即體仁親王),鳥羽立刻將其立爲皇太子。永治元年(1141),鳥羽逼崇德讓位,於是體仁親王即位爲近衛天皇。
此時的崇德已是二十三歲的成人了,但實權掌握在鳥羽上皇之手,他不過是個擺設而已。不僅如此,現在還被逼讓位,他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不過,當鳥羽提議讓崇德收近衛爲養子時,無計可施的崇德還是妥協了。至少這意味着,鳥羽承諾崇德將來可作爲近衛的養父實行院政。
不承想,讓位的宣命中寫的卻是讓位給“皇弟”。能夠實行院政的只限於天皇的直系長輩,也就是隻有父親或祖父纔有這種權力。讓位給皇弟意味着崇德根本無法實行院政。至此,崇德才算明白被鳥羽騙了,由此怨恨益深。
鳥羽對自己的兒子崇德如此刻薄,據說是因爲懷疑其來歷不明。據鎌倉初期的故事集《古事談》記載,鳥羽的中宮待賢門院璋子與白河院私通後有了崇德,鳥羽甚至將崇德稱爲“叔父兒子”(表面上是兒子,實際上是叔父),一直與其相當生分。可是崇德一直惦記着重新掌握權力。他將長子重仁親王過繼給美福門院。這樣一來,若是近衛天皇未有子嗣就去世的話,重仁便可即位。而一旦重仁登基,崇德作爲他的親生父親就可實行院政。
久壽二年(1155),近衛天皇駕崩,年僅十七歲。由於近衛沒有子嗣,繼任者只能通過會議決定。本來重仁是有力的候補,但是會議以美福門院的另一養子守仁(後爲二條天皇)將來繼任天皇爲前提,終決定由守仁的父親,同時也是崇德弟弟的雅仁親王即位。於是雅仁親王成了後白河天皇。一般認爲影響此決定的是美福門院和信西等人,美福門院擔心崇德實行院政會影響她的勢力,而信西則是自幼撫養雅仁的乳父(負責養育的人)。信西,俗名藤原通憲,本家是藤原氏南家末裔,由於父親早逝,被過繼給了高階經敏,之後服侍鳥羽法皇。由於本家和養父家都門第不顯,他早早就對在朝廷內的前途不抱希望,官拜少納言後就出家了,法號信西。不過,他憑藉才學得到鳥羽法皇賞識,由此慢慢有了些人前顯貴的味道。信西大概覺得,如果擁立了後白河,自己就能在朝廷的政務中一展身手吧。
就這樣,崇德又一次在政治上受挫。
藤原賴長失勢
此時,與已退位的崇德同樣離開了權力中心的還有藤原賴長。沒有子嗣的攝關家家主藤原忠通收比自己小二十三歲的藤原賴長爲養子。不料在這之後,藤原忠通接二連三生了好幾個兒子,於是就想讓親生兒子繼承家業,不願讓位給藤原賴長了。
藤原賴長想讓養女多子成爲近衛天皇的皇后,藤原忠通馬上針鋒相對地推薦了養女呈子。久安六年(1150),鳥羽法皇爲避免捲入衝突,提出折中方案,立多子爲皇后,呈子爲中宮。
藤原忠通干預藤原賴長送養女入後宮的行爲,激怒了另一個大人物,此人正是藤原忠通和藤原賴長的父親—“大殿”(隱居的攝政、關白)藤原忠實。藤原忠實斷絕了與藤原忠通的父子關係,收回了已經讓給藤原忠通的藤氏長者的地位和家產,將其轉給藤原賴長。對於攝關家的紛爭,鳥羽法皇沒有明確表態,他一方面保留了藤原忠通關白的官職,一方面任命藤原賴長爲內覽。
所謂內覽,是負責事先審閱呈給天皇的奏摺及天皇頒佈的諭旨的職役,有攝政、關白的時候,一般會下旨由攝關負責內覽。關白是輔佐天皇的職役,內覽與其並存,這種狀況並非常態,從中可以看出鳥羽的苦惱。
實際主導政務的雖然是以博聞強記見長的內覽藤原賴長,不過他的政治姿勢保守,而且爲人嚴苛,引起鳥羽院側近的反感。藤原忠通推薦後宮人選時,把呈子過繼給美福門院做養女,由此,美福門院也站在藤原忠通這邊。結果藤原賴長失去了鳥羽院的信任,越來越孤立。
近衛天皇死後召開的決定繼任者的會議上,有人提議排擠正爲死去的妻子服喪而未能出席的藤原賴長。坊間又盛傳,近衛天皇之死是因爲藤原忠實、藤原賴長父子的詛咒,於是後白河天皇即位時,沒有下旨任命藤原賴長爲內覽。至此,藤原賴長大勢已去。
崇德與藤原賴長本無謀反之意
保元元年(1156)六月,鳥羽法皇病危。信西立即命令源義朝(源賴朝的父親)、源義康(足利氏的先祖)守衛後白河天皇的臨時居所高鬆殿(現京都市中京區姊小路通新町西入津輕町),又
命令源光保、平盛兼守護鳥羽法皇住所鳥羽離宮(現京都市南區上鳥羽、伏見區下鳥羽、竹田、中島)。七月二日,鳥羽法皇辭世。他臨終前,崇德上皇來探望,但是未被允許見面。於是,父子就這樣永遠失去了和解的機會。葬禮於當天舉行。
七月五日,後白河天皇下令禁止都城內的武士活動,同時招來身爲檢非違使(負責京都治安的官員)的平基盛(平清盛的次男)、平惟繁、源義康等人。當時輔佐藤原忠通的公家平信笵在日記《兵笵記》裏記載道:“有流言說因爲鳥羽院駕崩,所以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將聯手舉兵叛亂,(後白河天皇的舉動)大概是爲了防範他們吧。”描寫保元之亂來龍去脈的軍記物語《保元物語》也寫了崇德與藤原賴長的謀議。
過去的研究一般都基於《兵笵記》與《保元物語》討論保元之亂爆發的經過。研究認爲,受政治壓迫的崇德上皇與藤原賴長企圖通過武力奪回權力,而事先覺察此動向的後白河天皇採取了防禦措施。
可是,若上述說法屬實,那麼崇德上皇等人的軍事政變計劃實在如兒戲一般。正如下一節將提到的平治之亂所示,軍事政變若想成功,就必須在無人知曉之時迅速行動。後白河方面在鳥羽死前就糾集兵力開始備戰,崇德在對方已經有所防備的情況下起兵,根本無法取勝。而且當時在宇治禁足的藤原賴長與在鳥羽離宮的崇德之間不大可能有什麼密談。
實際上崇德並沒有倉促舉兵的動機。與王室嫡系的崇德不同,崇德的弟弟後白河並未被周圍人視爲皇位繼承人。後白河本人也心知肚明。他熱衷當時流行的歌謠“今樣”,鳥羽法皇和公家對他的這個愛好很不以爲然,在這點上可以說他與擅長和歌的崇德形成了鮮明對照。雖然美福門院和信西等人相當強硬地擁立後白河,但公家們認爲缺乏教養、只是過渡天皇的後白河沒有王者應有的威嚴,並不看好他。
近衛和鳥羽死後,中級貴族出身、身份本就不怎麼高的美福門院很難維持以往的權威。藤原忠通雖說仗着鳥羽的支持得任關白,可是家族財產與私兵盡歸弟弟藤原賴長。因失去了靠山,鳥羽的親信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有勢力了。後白河、美福門院、藤原忠通等本來是朝廷的當權派,因鳥羽的駕崩一下子陷入了窘境。
正如豐臣秀吉死後,石田三成等五奉行逐漸失勢一樣,失去鳥羽這個後盾的後白河等人遲早會失去權力,崇德與藤原賴長根本無須如此心急。他們只須抓住後白河失政的機會就可以東山再起。正如元木泰雄指出的那樣,一旦正統皇位繼承者守仁親王出點什麼意外,那麼重仁親王即位後,重仁的父親崇德上皇就可以實行院政。
按上述思路,後白河反而比崇德更有發動政變的動機。橋本義彥認爲,後白河陣營動員了武士之後,又放話崇德、藤原賴長有謀反之意,意在逼迫他們起兵。現在學界基本上按照橋本義彥的思路理解保元之亂。也就是說,策動保元之亂的不是崇德等人,而是手握國家權力的後白河一方。
研究陰謀的基本方法就是“尋找加害者(攻擊方)與被害者(防禦方)的立場實際上有沒有顛倒的可能性”。這種方法雖然方便,但如果濫用,就會失去說服力,如同經常可以看到被逮捕或被起訴的人聲稱“我被檢察官和警察陷害了”“這是國家權力的陰謀”,但實際上大部分都是謊言一樣。這世界上,並不是什麼事情都能夠歸結於陰謀。
信西對崇德和藤原賴長窮追不捨
保元之亂中平清盛的立場如何,還真不好說。一方面他得到鳥羽法皇重用,另一方面他的繼母池禪尼又是重仁親王的乳母,因此他並沒有表現出鮮明的立場。此外,鳥羽彌留之際,平氏一族沒有參與守衛鳥羽法皇的住所及宮殿。
平清盛坐擁當時強的武力,毫不誇張地說,他這個武士的舉動,可以左右政變的結果。後白河陣營很早就開始敵視崇德與藤原賴長,但起初並未有大動作,一個原因大概是不想在鳥羽去世到葬禮這段時間有大的軍事行動,另一個原因恐怕就是還不清楚平清盛究竟支持哪一方。
無論如何,平清盛終還是加入了後白河陣營。七月五日,平清盛的次男平基盛加入後白河一方,此舉足以表明平清盛的意思。有了優勢的後白河陣營開始赤裸裸地挑釁崇德和藤原賴長。第二天,七月六日,平基盛等人在東山法住寺附近逮捕了藤原賴長麾下的武士源親治(大和源氏)。
同月八日,後白河下令諸國的國司阻止藤原忠實、藤原賴長父子從全國的攝關家莊園動員武士。當天,源義朝等武士強行搜查了藤原賴長平時居住的東三條殿,不僅查抄了大量證據,還封了整座宅子。藤原賴長就這樣被正式認定爲謀反。這一連串挑釁行爲大概是後白河的心腹信西的主意。
七月九日半夜,崇德上皇逃出鳥羽的田中御所(鳥羽離宮中的一間宅邸),去了白河北殿。重仁親王就這樣被留在敵人手裏,由此可見這應該不是有計劃的行動。大概是看到藤原賴長被認定謀反,崇德也嗅到了危險的氣味吧。於此,崇德立即開始點兵喚將。十日晚間,從宇治趕來的藤原賴長與崇德會合。平忠正(平清盛的叔父)、源賴憲率兵前來支援藤原賴長。後來,藤原忠通的兒子慈圓在史書《愚管抄》中說崇德和藤原賴長仿若事先就已經商量好了似的,但若是如此,那藤原賴長來得就有點太晚了。正如河內祥輔指出的那樣,藤原賴長事先應該不知道崇德的行動。
實際上,藤原賴長與崇德本來並沒有那麼親近。甚至在後白河即位並以守仁爲皇太子後,藤原賴長還曾主動提出輔佐守仁(但遭到鳥羽法皇拒絕)。更接近實情的解釋是,兩人遭遇後白河陣營的陰謀,政治生命岌岌可危,所以崇德與藤原賴長才迅速站到了一起。他們的行動是自衛性質的。但是,崇德與藤原賴長在白河北殿集結兵力,反而坐實了後白河陣營早就開始散佈的“崇德與藤原賴長謀反”的流言。
保元之亂與其說是戰場廝殺,不如說是一場陰謀
雖然平家弘等常年支持崇德的武士依舊參加了崇德的行動,但是這些武士無力挽回局勢。崇德方面的主力是源爲義(源義朝之父)、源賴賢(源爲義四男)、源爲朝(源爲義八男)等人。源爲義一族之所以加入崇德陣營,是因爲他們長年爲藤原賴長效力。
不過由於此次時間緊迫,崇德一方沒有招來多少兵力。《愚管抄》描寫了藤原賴長對己方缺兵少將的失望。爲了克服兵力不足的劣勢,源爲朝在軍事會議上主張夜襲,但藤原賴長拒絕了此提議,採取了等待大和國(現奈良縣)援兵的策略。
另一方面,早早就開始備戰的後白河陣營已經成功集結了大量兵力,主力是平清盛和源義朝。崇德一方只能以攝關家的私兵爲主,而後白河這邊卻可以利用國家權力大範圍動員武士,因而佔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後白河這邊也召開了軍事會議。信西、源義朝主張立刻開戰,關白藤原忠通卻遲疑不決。河內推測,藤原忠通看到集結的大軍之後可能開始覺得,無需真刀真槍就能使崇德、藤原賴長屈服。作爲上層的貴族,藤原忠通會抵觸進攻上皇這一粗暴行爲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大多數公家既無意前往崇德的白河北殿,也無意前往後白河的高鬆殿,而是採取了隔岸觀火的態度。這些公家根本就沒有跟後白河一起進攻崇德的念頭。公家社會的這種“輿論”使藤原忠通猶豫不決。不過,藤原忠通終還是同意了信西等人的意見,決定進攻白河北殿。
十一日雞鳴時分(凌晨兩點左右),衆武士護衛後白河天皇離開高鬆殿,進入了從藤原賴長那裏接收來的東三條殿。與此同時,攻擊部隊也出發了。平清盛率三百騎從二條大路,源義朝率二百騎從大炊御門大路,源義康率一百騎從近衛大路,分三路向白河北殿挺進。平清盛雖然帶着多的兵馬,負責正面進攻的卻是源義朝。源義朝幹勁十足,想立下大功在政壇出人頭地。
天明時分,進攻開始了。軍記物語《保元物語》花了很大篇幅描寫崇德旗下戰將源爲朝的勇猛,但充其量不過是文學創作而已。後白河軍放火燒了白河北殿隔壁的藤原家成宅邸,早晨八點左右,火勢蔓延到白河北殿,崇德、藤原賴長只得倉皇出逃。開戰之前,勝負大抵已定,從這個角度來看,與其視保元之亂爲兩軍對陣,不如將其視作一場“陰謀”。
藤原賴長逃跑時中流矢而亡,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贊岐。以源爲義爲首的加入崇德一方的武士向源義朝自首,之後一律被處死。另一方的信西,作爲從頭到尾主導在政治上抹殺崇德並且引導後白河陣營取得勝利之人,亂後漸漸掌握了朝廷大權。
歷史銘刻於過去與現在的複雜運作之中,從不簡單。文獻作爲“勝利者的書寫”,虛構之處甚多。不過,藉助歷史學的實證方法,增強對陰謀論的抵抗力,便可整理、分析中世的歷史,從而戳破種種陰謀論。這對當今的信息社會同樣具有啓示意義。
—— 日本衆議院議員、前國土交通大臣 太田昭宏
閱讀此書,能夠體會到在法庭上揭開真相過程中的爽快感。
—— 社會學家 大澤真幸
本書試圖從學術研究的角度批駁流行的陰謀論。作者強調了用陰謀論解釋日益複雜的現代社會的危險。但是,這種危險仍在世界範圍內蔓延。不管是日本還是美國,都有人在不經查證的情況下相信陰謀論。
—— 歷史學家 磯田道史
這是一本精彩的書,讀後頓生撥雲見霧之感。本書以具體的歷史事實爲依據,徹底檢討與日本中世史相關的各種似是而非的陰謀論……陰謀論有幾個特徵:因果關係的說明過於簡單明瞭、論據與論點之間存在明顯的跳躍、從結果倒推原因、轉嫁舉證責任。人們爲什麼會相信陰謀論呢?因爲它簡單明瞭,易於理解,能讓人有掌握“歷史真相”的優越感,而且越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越容易上當。從這個角度看,陰謀論和僞科學極其相似。另外,專家們傾向於忽略陰謀論,因爲它對研究沒有幫助。但是,如果專家們都漠不關心,那麼陰謀論和許多歪理邪說就會繼續存在下來,併成爲假新聞的溫牀……我期待以後會有更多這樣的書。
—— 作家 出口治明
除了教科書,日本人必讀的明治維新入門書,日文原版銷量突破300,000冊。
以十二篇講義爲基礎整理而成,語言直白,通俗易懂,完整講述從佩裏來航到西南戰爭結束的二十五年間的歷史,全景展示幕末及明治初年的重要人物與重大事件,一本書講透明治維新的來龍去脈。
對明治維新的傳統理解是作爲勝利者一方的明治政府在“薩長史觀”,也就是“皇國史觀”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的,而出身“賊軍藩”的半藤一利,則站在失敗者的角度反思明治維新的歷史影響。他有哪些獨到見解?爲什麼說“明治維新使日本崛起,但最終導致日本滅亡”?明治維新的歷史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
嘉永六年(1853),美國人佩裏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德川幕府治下持續了兩百餘年的太平盛世就此終結。朝廷、幕府、諸藩圍繞着開國與否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攘夷志士在京都掀起腥風血雨。然而,原本主張攘夷的薩摩、長州二藩,分別在薩英戰爭和下關戰爭中慘敗於列強之後,意識到非學習西方不可,尊王攘夷運動轉而變成了號召以武力推翻幕府的勤王倒幕運動。隨着將軍德川慶喜被宣佈爲朝敵、江戶城無血開城,以及薩長聯軍在戊辰戰爭中獲勝,德川幕府及其支持勢力被逐一掃清,日本步入明治時代。本書以“非薩長史觀”的視角,再現了幕末及明治初年跌宕起伏、動人心魄的歷史,爲讀者描繪了一幅不同於以往的明治維新畫卷。
半藤一利,日本著名作家、近現代史研究者。曾擔任《週刊文春》《文藝春秋》總編輯、執行董事等職。榮獲過新田次郎文學獎(1993)、山本七平獎(1998)、每日出版文化獎特別獎(2006)、菊池寬獎(2015)。著有《昭和史:1926—1945》《日本長的一天》《清張先生與司馬先生》《隅田川的對面》等。
譯者簡介
王琪,北京大學歷史繫世界史專業博士生,曾留學日本東京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爲日本政治史。譯有《戰爭與醫學》等。
序 章 “御瓦解”與“御一新”
第一章 幕末長的日子
第二章 攘夷派、開國派、一橋派、紀伊派
第三章 和宮下嫁與公武合體論
第四章 飄搖於暴動中的京都
第五章 激烈的權力鬥爭
第六章 爲“皇國”鞠躬盡瘁
第七章 將軍薨歿,天皇駕崩
第八章 德川慶喜終成國賊
第九章 勝海舟與西鄉隆盛
第十章 戊辰戰爭的戰死者們
第十一章 新政府“無圖出航”
第十二章 全民皆兵與憤憤不平的士族
第十三章 西鄉死於城山
終 章 無人生還之後
後 記
參考文獻
幕末大事年表
出版後記
在本書中,篤姬、阪本龍馬、西鄉隆盛等幕末名人一一登場,日美簽訂條約、大政奉還等重大事件也均有涉及……這本入門書提綱挈領、通俗易懂地講述了幕末的一連串事件,將從佩裏來航到西南戰爭結束的二十五年間的歷史娓娓道來。
——書評家 瀧井朝世
序 章
“御瓦解”與“御一新”
我於1930年出生在東京向島,1937年進入小學,小學六年加上從 1943 年升入初中,直至二戰結束,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兩年中學時光,恰好被灌輸了基於皇國史觀,準確的來說是“薩長史觀”所構建的日本發展史。也就是“官軍”和“賊軍”的史觀。
我不禁想起那首和歌:“親王殿下,那馬前飄揚的是什麼,你可知那正是征伐國賊的錦旗。”在國史課上,我們被這樣教導:“薩摩、長州以及土佐的保皇志士們站在正義的一方,他們高呼‘尊皇’的口號,打敗了與皇國爲敵的德川幕府及其援兵賊軍,建立了美好的皇國。”
然而,孩提時代的我就聽到過與此截然不同的故事。父親的老家位於新潟縣長岡市的一個荒村,爲了強健體魄,年少時的我每年暑假都被送到那裏。衆所周知,紮根此處的越後長岡藩是國賊藩,曾在戊辰戰爭中英勇抵抗“官軍”,終整個城鎮都化爲灰燼。也就是說,他們是“賊軍”。我常常聽祖母講述這些耳熟能詳的故事:
聚集在東京的明治新政府和功勳一等、二等的高級官員狂妄自大,薩長聯盟本來就是強盜,他們強行侵犯七萬四千石的長岡藩,奪取了五萬石。這哪裏是官軍,所謂的“尊皇派”就是強盜邏輯。
這一點與學校老師和周圍大人所告訴我們的華麗故事並不相符,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歷史觀。這段祕史相當有意思,足以滿足我的好奇心。在長岡戰爭中,“西軍”遭到長岡藩夜襲,其指揮官西園寺公望和山縣有朋險些喪命,慌亂而逃。我深感這纔是真實的歷史。就這樣,我從孩提時代開始便自然而然地對薩長不抱好感。出生於東京的夏目漱石老師與永井荷風先生也並未在作品中使用“維新”一詞,而是說德川家“瓦解”了,我對此抱有滿腔敬意。在此,我想介紹些荷風先生痛罵薩長的評論:
薩長土肥四藩的浪人提倡本不應實行的攘夷論,巧妙地高舉旗幟推翻了江戶幕府,他們本來就是毫無文化的蠻族。(《東京夏之趣味》)
明治以後日本人越來越壞的原因,就是擅用權謀的薩長人奪取了天下,如今也只能痛感惋惜了。(《斷腸亭日記》,1944年11月21日)
除此之外,我前幾天還讀到同樣身爲江戶人的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雛》。其中有一段這樣的描述:“德川家瓦解之後,下調課稅均依照加賀國的樣式” —我對此深感共鳴。“瓦解”一詞之前還可加上個“御”字 a,也有人爲“德川家”加上註音假名“とくせんけ”。
現在依據薩長史觀,人們將 1868 年的暴力革命稱頌爲“明治維新”。但是,縱觀明治初年的詔敕、御誓文、太政官佈告、命令和告示,可以發現當時根本未使用“維新”一詞。不久後薩長爆發衝突,各藩蠢蠢欲動,天下再陷大亂之中。當時的狂歌曾這樣調侃:從上層看來,稱爲“明治”,但從庶民看來,則是“難治”。
爲使無法理解此事的國民能夠感受這場革命的恩惠,官方首先提出的是“王政復古”。其實也並非盡是復古,而後便成了“百事御一新”。其中包括“王政御一新”“朝政御一新”“舊弊御一新”等,各項事業全部“御一新”。
從可查找的文獻資料來看,“維新”一詞早出現於明治二年(1869)九月二十六日對薩長土肥聯軍論功行賞的詔書中:“朕惟皇道維新,多憑汝等傾力。”之後也並非萬事“維新”,大體還是可以用“御一新”來概括。
“維新”這個詞源自中國古代典籍《詩經》,而後不知是何人於何時將這個詞挑出來,用在了暴力革命上。世上還真有如此智者,深感佩服。
在此須提前向大家說明,以下我將以“反薩長史觀”爲大家講述自幕末到明治十一年(1878)間的歷史。司馬遼太郎先生說:“在幕末的危局下,薩長進行的是暴力革命。”對此我完全認同,且這種暴力只根據自身的戰略區分正義與非正義。對“薩長史觀”,我想提出幾種異議。
歷史的形成本身就架構於各種見解之上,因此瞭解反薩長的觀點並無不利之處。與“西鄉隆盛是偉人”“阪本龍馬是秀的日本人”等看法不同,我認爲“西鄉不過爾爾”“龍馬毫無創新意識”。請大家莫驚訝,且聽我細細道來。
第一章
幕末長的日子
嘉永六年(1853) 佩裏艦隊來航
美國總統的國書
第一章講述的內容爲黑船來航。在三浦半島的久裏濱沙灘上,如今依然保留着黑船來航的紀念碑。此碑據說建於 1901 年,上面有伊藤博文親筆以漢字題寫的“北米(美)合衆國水師提督伯理(佩裏)上陸紀念碑”,可謂相當華麗。我也曾於兩三年前一睹其容,不禁微微感慨:日本是否就在此處受到佩裏的壓力被迫開國,首次作爲一個國家締結了條約呢?
然而,近來卻聽聞日本未曾鎖國之說已成學界定論。心中雖覺着“真是胡說八道”,但事實上當時的日本的確對荷蘭開放了長崎爲港口,雖未展開大規模通商,但交往從未斷絕。此外,日本還通過對馬島與朝鮮半島進行交流。因此,纔會有人主張日本並未鎖國。雖說如此,若參考歷史年表,我想還是認爲德川幕府明確實行了鎖國的思路更加合理。因此,黑船來航就成爲推動日本由鎖國走向開國,並做出巨大政策調整的重要事件。如果日本未曾鎖國,我也認爲沒有必要過度誇大佩裏事件的重要性,但至少日本人在這兩百二十年間是不準出國的,外國人也不能進入日本。日本人若出國再回來,會被處以死刑。約翰萬次郎漂回日本時死刑已被廢除,若他稍早一點回國,想必就會被處死了。
衆所周知,佩裏來航發生在嘉永六年(1853),而日本改元“明治”則是在慶應四年(1868)。我下面要講的正是這十五年間,以及經過西南戰爭直至明治十一年(1878)間的事情。因爲在此時期,軍隊統帥權的確立是優先於國家憲法的。那種小學老師式的講座方式就到此結束。
嘉永六年六月三日(公曆 1853 年 7 月 8 日)下午五時,因爲時處夏季,天色十分明亮,海上還有十幾艘日本漁船。突然,四艘大型美國船隻以整齊的陣形,快速向漁船駛來。由於是海軍艦隊,船上裝着大炮。馬修·卡爾布萊斯·佩裏提督是當時美國東印度艦隊的統帥,他帶領麾下十艘軍艦中的四艘來到日本。根據記載,四艘軍艦首先出現在浦賀鴨居村的海面上,以較快航速從城島駛向千崎(今橫須賀市),並在距離海岸 1.5海里處拋錨。一海里約合一千八百米,也就是說在距離海岸兩千七百多米的地方,四艘軍艦列隊拋錨。在《佩裏提督日本遠征記》一書中,佩裏得意地記錄道:“可以清晰地眺望富士山……日本島可真美啊。”更關鍵的是:“做好戰鬥準備,大炮已準備就位,裝載彈藥,士兵們拿着手槍,隨時準備戰鬥。”也就是說,艦隊是保持着戰鬥態勢進入日本領海的。
對於漁民來說,這些突然出現的船隻是前所未見的,他們瞠目結舌,落荒而逃。其中一人跑到奉行衙門報告:“不好了,不好了,從未見過的大船正飛快地駛向這裏。”
時任浦賀奉行的五千石旗本戶田氏榮十分吃驚,他叫來值班的與力近藤良次、佐佐倉桐太郎和中島三郎助(這些人在後文也將多次出現,後戰死於箱館),命令他們立即前去查看情況。他們帶着精通荷蘭語的口譯官堀達之助,向軍艦方向駛去。在鎖國政策下,外國船隻是不會來到浦賀的,而這裏的奉行衙門中居然有精通外語的口譯,後文還會出現另一位口譯,也就是說有兩位口譯存在,這一點似乎相當出人意料。實際上,日本人早已掌握佩裏提督率領美國艦隊來航的情報,甚至聽說他們不會去爲荷蘭人開設的門戶長崎,而是到江戶,此爲後話。因此,浦賀也配了口譯。總之,三位與力帶着一名口譯,命漁夫划着快船,到達美國艦船處。
與力高舉用法語書寫着“速速離開,你們不要冒險在此停泊”的字條,自下方向上怒吼。但艦隊一方卻從上面打量着他們,用“帶有長崎腔調的英語”回答:“讓更有發言權的人來。”言外之意是你們這些身份低微的人不夠格。此時中島發揮了聰明才智,他想若是回答“我們是副奉行”,這句話要如何翻譯成英文呢,即便說自己是奉行,他們也聽不懂,那就乾脆說“我們是第二個說了算的人,是NO.2”。無論如何總算矇混過關,對方放下鉤繩,說道:“上船。”於是中島他們便拉着鉤繩上了船。
當時的事情經過記錄在《佩裏提督日本遠征記》中:
駛來的這艘大型警備船能乘載三十多名水手,來者個個身材高大,體格魁梧,膚色是黃褐色。他們腰上圍着薄布,其餘地方都裸露着。頭頂剃光,側面的頭髮向上紮起,好似握着手槍的樣子。兩三名男子頭上戴着平底盆樣式的竹笠,好似曼伯利諾頭盔(古代勇士的金色頭盔)。說船員們腰上圍着兜襠布之類的東西,也就是將他們形容爲野蠻人。日本武士的髮型經常被描述爲“好似握着手槍的樣子”,此處似乎就是這一說法的源頭。曼伯利諾頭盔指的是三位與力當時戴的時代劇中常見的平底竹笠。總之,他們冒着生命危險登上此船進行談判。
根據當時的日本國法,除了長崎,全面禁止與外國人的一切貿易往來。此前,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船隻也曾多次來到日本,但都是去往長崎進行貿易。當時也告知了美國人須在長崎開展貿易,但被美國方面嚴詞拒絕。佩裏的副官孔蒂如此回絕:“沒必要到長崎去。我們的提督相當於日本的大君閣下。大君是指德川將軍,而非天皇。這中間雖然存在一些分歧,但對美國來說日本的統治者是德川將軍,我們對京都的天皇沒什麼認知。我們爲遞交總統的親筆國書而特意來到江戶附近,現在讓我們去長崎,這算怎麼回事!”此外,他還說:“雖說是國家的規定,但也要就事論事,美國人愛好和平,並無絲毫惡意。讓我們去長崎是十分失禮的,我們不接受這樣的侮辱。如果你們不同意,那我們也沒別的辦法,只好採取強硬手段,以武力向將軍遞交國書。”
當時的美國總統菲爾莫爾並沒有指示他們發起戰爭,黑船方面也沒有與日本進行戰爭的意願。但他們用強硬的語言拒絕了日本的要求:“爲了以防萬一,提前跟你們講明,一旦我們周圍出現多條日本的防備船和警備船,我們將堅決發起攻擊。”中島三郎助不知所措,一心琢磨着談判的他迴應道:“我們無權做決定,只能回去與上司商量之後,明日給你們答覆。”這就是天的談判。
中島一行對美方的盛氣凌人十分憤怒。但是,他們看到了黑船(旗艦“薩斯奎哈納”號)的模樣之後,也明白美方的軍艦大炮之巨大,且對方帶着大量武器,絕不是來打嘴仗的。浦賀奉行屬有十六名與力、七十四名同心,武士不足一百人,剩下的都是步卒,難以與美艦相提並論。此時天色已黑。夜裏九時,美國四艘軍艦一齊發起攻擊,大炮“咚咚”的聲音響徹整個浦賀灣。輪交手,日本人面對美國人的攻擊毫無還手之力。
榮獲第52屆書店新風獎特別獎。
當事者的權欲私利與重重誤判釀成世間慘禍,數十萬大軍齊聚京都分陣廝殺,繁華古都化爲焦土。一場沒有英雄、延宕十一年的大亂,卻掃清了舊勢力,帶來新的英雄時代。
應仁之亂是室町幕府後期積累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與將軍繼承人之爭、畠山家家督之爭、山名宗全與細川勝元政爭、斯波家家督之爭等均有密切關係。日本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以小見大,從東大寺兩位高僧的日記入手,將應仁之亂的起因經過分條縷析,娓娓道來,引導讀者漫步神祕的日本中世世界。
日文原版銷量突破48萬,屢登日本網站與各大書店暢銷書榜,《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主流媒體競相報道。
日本室町幕府末期,諸大名動員數十萬兵力,以京都爲戰場,分東軍、西軍相互廝殺長達十一年之久,史稱“應仁之亂”。戰亂過後,貴族與寺院勢力式微,室町幕府走向衰亡,社會秩序近乎瓦解,“下克上”之風日盛,地方勢力崛起,日本步入戰國時代。應仁之亂作爲時代轉折點,被著名歷史學家內藤湖南評價爲“日本歷史事件”。
新銳歷史學家吳座勇一以興福寺兩位高僧的日記爲基礎,結合多種史料與學術界研究成果,從將軍承嗣問題、管領家畠山氏內鬥、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政爭入手,細緻入微地剖析了應仁之亂的起因,以通俗的語言生動、翔實地還原了戰亂的經過與參與者之間的合縱連橫,總結了戰亂的後果及其對社會、文化的影響,有助於讀者全面瞭解這場催生了日本戰國時代的大亂。
吳座勇一,1980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博士,日本中世史專業,現任職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日本中世戰爭史》《一揆的原理》《日本中世的邀請》等,《日本中世戰爭史》獲第12屆角川財團學藝獎。
譯者簡介
康昊,復旦大學學士,大阪大學碩士、博士(日本史 學),現任職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研究方向爲日本中世史,側重14-15世紀日本政教關係史、東亞海域交流史、日本佛教史。
前 言 1
第一章 畿內的火藥桶— 大和 7
第二章 通往應仁之亂之路 43
第三章 大亂爆發 71
第四章 應仁之亂與興福寺 99
第五章 衆徒、國民的掙扎 125
第六章 大亂終結 147
第七章 應仁之亂後的室町幕府 173
終 章 應仁之亂的餘波 203
主要參考文獻 223
後 記 229
年 表 233
出版後記 239
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應仁之亂吧。連小學社會教科書裏也會提到的應仁之亂,是日本歷知名的戰亂之一。
但是,如果被問到應仁之亂是一場怎樣的戰亂,恐怕很多人都答不上來吧。也許有人能記得“人世虛空,應仁之亂”這個雙關語。或許也有人能說出“東軍主帥叫細川勝元,西軍主帥叫山名宗全”。但除此之外就很困難了。終,多半以“這場戰亂導致室町幕府走向衰亡,戰國時代開始了”這種固定句式收尾。
關 心 它 的 人 也 不 多。1994 年 NHK 播 放 了 以 應 仁 之 亂 爲 題材的大河劇《花之亂》,結果成了歷代大河劇中收視率的一部(不過順便說一句,這一紀錄在 2012 年被《平清盛》打破了)。這部電視劇本身不差,但收視率實在過於悲慘。
應仁之亂爲困難的問題是,人們不明白爲什麼戰亂會爆發,也不知道終究竟是誰獲得了勝利。應仁之亂是從應仁元年(1467)到文明九年(1477)持續了十一年的大亂。一般的說明會說,室町幕府八代將軍足利義政無子嗣,於是以其弟足利義視爲繼承人,但隨後足利義政妻日野富子生下一男(後來的足利義尚),日野富子意欲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將軍之位,正好那時候細川勝元與山名宗全兩雄爲爭奪幕府的實權,介入將軍家的內鬥,於是應仁之亂就爆發了。然而,對這種說法已有很多的批判,有人指出了應仁之亂爆發的其他原因。
應仁之亂爆發之初,戰場僅限於京都,終卻波及地方,全國各地都發生了戰鬥。在這樣大規模且長期的戰亂中,大名們到底爲何而戰竟不是十分清楚,實在不可思議。戰爭過程既無戲劇性,又不華麗,唯有徒勞無功,不合邏輯。應仁之亂這些難以理解之處,進而讓它更沒有人氣了。
原因不詳、結果不明的應仁之亂,對後世卻影響巨大。大正十年(1921),東洋史學者內藤湖南在演講《關於應仁之亂》中這樣說:
若爲了瞭解今日之日本而研究日本歷史,研究古代歷史毫無必要。知道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就足夠了。之前的歷史幾乎與外國曆史無異,但應仁之亂以後的歷史是我們身體血肉直接能接觸到的歷史,若能真正瞭解它,對日本歷史的所知就足夠了。
與現在的日本有關的僅僅是應仁之亂之後的歷史,之前的歷史如同外國史。這段過激的發言十分有名,可能有的讀者早就聽過了。在那之前的史書雖然也關注應仁之亂,但關注程度不外說它是“一場大亂”而已,對譬如源平合戰、承久之亂等戰亂則更爲重視。應仁之亂是日本歷大的事件——內藤湖南這如棒喝一般的史論。
爲什麼內藤湖南認爲應仁之亂與其他戰亂相比有特別的意義呢?這是因爲他認爲,應仁之亂徹底打破了舊體制,揭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內藤湖南說:“正因爲足利時代是個完全沒有天才的時代,所以應仁以後的百年中爭鬥不止,戰事不休。”然而內藤與之前的史家不同,並不慨嘆英雄不再,戰亂頻發。恰恰相反,在他看來,正因爲如此,這才成爲一個“下層的人打破既有舊秩序”的下克上盛行的時代。
內藤湖南認爲,戰國時代和亂世因應仁之亂而到來,對平民而言反倒是出人頭地的機會,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對出生在和平時期日本的我們來說,這實在是危險的主張。
這種顛覆性的對應仁之亂的評價,在期望庶民革命的戰後左派史學之中也能看到。永原慶二在中央公論社《下克上的時代》(1965 年初版)中指出:“應仁之亂的大將細川勝元和山名宗全都不是稱得上英雄的華麗人物…… 一般意義上的政治家、武將之中,稱得上英雄的成功者一個也沒有。”“但如果稍微變換視角,這樣一個可以說有無數無名的庶民英雄活躍着的時代,是的。”於是,通過發掘這些時代的無名英雄,他熱情地寫道:“‘歷史是由民衆創造的’這句又古又新的格言,可以從史實之中真切地感受到。”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後,日本史學界開始對過去以左派理論爲指導的社會構成史研究提出疑問。人們指出借用西洋理論分析日本史所出現的問題,永原的研究也成了批判對象。然而,內藤湖南提出的“應仁之亂是時代轉折點”的觀點得到了繼承。不僅如此,內藤的言論甚至被作爲批判左派歷史學的材料來引用。
勝俁鎮夫在氏著《戰國法成立史論》(1979 年初版)的序言中提及內藤湖南的演講,對其表示支持:“內藤湖南所述應仁之亂以前具有悠久歷史的日本是個與近代日本無關的異質社會,應當捨棄,以近代日本歷史學的常識來講,他的見解近乎謬論,但就我而言,當我站在從現實生活的感覺來把握歷史這一立場上時,不得不說我能夠充分理解並深有同感。”此外,勝俁鎮夫在 1994年的論文《十五至十六世紀的日本》中也引用了內藤的演講,將應仁之亂以後的一百年稱爲“舊體制崩壞,近代萌芽的時代”。
勝俁的學說從內藤的演講中獲得了啓發,大膽地將日本歷史一分爲二,這就與左派歷史學發展階段論分段進步的理論不同了。但另一方面,勝俁鎮夫評價戰國時代是“在日本歷史上,民衆首次作爲推動歷史的主體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的時代”,這一理解與戰後歷史學的戰國時代觀區別不大。“以應仁之亂爲契機,民衆……”這一句式確實頗受歡迎。
但近來的研究朝着反對給應仁之亂賦予太多意義的方向前進。尤其是對應仁之亂“前”與“後”的政治局勢進一步研究後,就看不到“以應仁之亂爲界,日本驟然劇變”這種主張了。首先,通過對應仁之亂“前”,也就是應仁之亂之前的政治狀況的研究,學者發現,嘉吉元年(1441)嘉吉之變(六代將軍足利義教被暗殺的事件)後,幕府的混亂統治持續了二十餘年。此前足利義政被說成是愚蠢的將軍,又或者說足利義政之妻日野富子插手政治,總之是將應仁之亂歸咎於當權者的個人素質。然而,由於嘉吉之變以後的政治局勢得以明確,應仁之亂就被評價爲二十年來累積的矛盾的總清算,對應仁之亂本身的關心程度相對降低了。
應仁之亂“後”也是一樣。過去的研究認爲,應仁之亂後,室町幕府喪失領導能力,淪落爲有名無實的存在。但隨着近年來研究的發展,史學家們認爲應仁之亂結束後,幕府重建自身統治的工作有所進展。幕府權威徹底喪失是在明應二年(1493)的明應政變後,這是研究這一時期的學者們一致認可的結論。如果讓他們說的話,明應政變纔是戰國時代的開始。
的確,若關注幕府政治的變化,比起應仁之亂,明應政變可能更具有劃時代意義。近年來的研究否定了將軍家內鬥導致應仁之亂爆發這一傳統觀點,而是逼近幕府內部真正的對立模式,這樣的觀點對研究政治史來說具有非凡的價值。
然而,當不限於室町幕府,而從對全日本社會整體的影響來考慮時,比起明應政變,應仁之亂無疑意義更爲重大。此外,應仁之亂即便不是開端,但它確實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一點就有獨特的意義。即便說次世界大戰,假如只三個月就結束了的話,是否還會在一百年以後的今天仍被人們熱烈討論,就很值得懷疑了。
因此,不僅是應仁之亂的“入口”和“出口”,對其“裏面”的研究也是不可缺少的。這時不可以陷入列舉沒落貴族的不滿,新興的民衆力量對亂世表示歡迎這種陳詞濫調。但是冷冰冰地羅列“某年某月某日,某處發生了某次戰鬥,某某某取得了勝利”這些事實也沒有意義。關鍵是要能夠一覽捲入戰亂旋渦的人的生存狀態。
爲研究這個課題,極好的史料是《經覺私要鈔》和《大乘院寺社雜事記》。兩者都是室町時代興福寺僧侶的日記。前者的記錄者是經覺,後者的記錄者是尋尊,二人都經歷了應仁之亂,並留下了大量具有極高價值的關於這場戰亂的日記。
經覺與尋尊都生活在奈良,他們所獲得的有關京都和其他地方的信息中有不少不正確的傳言或謠言。因而若要把握應仁之亂整體的構架和經過,二者稱不上好的史料。但是,二人的日記反映的不只是經覺、尋尊兩位記錄者本人,還有他們周圍的僧侶、貴族、武士、民衆在大亂的旋渦中如何生存、如何思考,從這一點上講,他們的日記具有別的史料替代不了的價值。當然,這兩份史料在此前對應仁之亂的研究中已經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其只爲確定事實關係而使用,否則就可能帶着“這是落伍於時代變化的守舊僧侶的抱怨”這樣先入爲主的觀念來進行理解。尋尊在日記中一再爲世道混亂而憂慮,這是事實,但僅僅以“舊統治階層的沒落與新興勢力的發展”的視角,是不能完全理解這部日記的豐富內涵的。貴族與僧侶都頑強生存了下來,但對大多數民衆而言,戰亂僅僅是一場災難而已。
應仁之亂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什麼?本書將以上述兩份史料爲中心,外加其他各種史料,力圖具體地爲大家呈現當時人們生活的樣貌,並以此展開討論。
以當時的當權者日野富子爲題材的大河劇收視率慘淡,本書卻廣受好評,作者的筆力着實了得。
——歷史學家 今谷明
應仁之亂是什麼?本書的結論是,它是標誌着天皇、公家和武家之間,京都和地方之間曾經達成的不可思議的平衡*終出現破綻的事件。而戰國時代就是摸索重新達成平衡的階段。身處大時代的當事者們機關算盡,但與此次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歷史意義相比,他們的盤算顯得無足輕重。
——社會學家 大澤真幸
本書雖是研究著作,但作者對登場人物之間的關係和應仁之亂起因的描述簡單有趣,易於理解。權威在時代崩壞之際竟以這樣的方式終結。古往今來人類行爲果然相差無幾。智慧似在增加,所行何其相似。
——前環境大臣 本公
臺南仲**[0966***128]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劉**[0956***911]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鄭**[0933***271]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高雄王**[0946***885]
4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劉**[0938***914]
半小時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劉**[0986***907]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李**[0998***918]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高雄符**[0978***836]
1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符**[0933***834]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仲**[0918***736]
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南仲**[0946***218]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中仲**[0946***890]
半小時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謝**[0960***997]
4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方**[0978***281]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中方**[0938***886]
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朱**[0960***858]
1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南錢**[0968***220]
20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嘉義孫**[0986***327]
11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周**[0933***582]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嘉義陳**[0933***956]
7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中鍾**[0968***606]
4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劉**[0988***579]
1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吳**[0968***873]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鍾**[0988***268]
7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仲**[0932***329]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楊**[0918***431]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錢**[0946***927]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黃**[0986***847]
7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基隆柳**[0932***964]
7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高雄仲**[0951***540]
20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李**[0998***188]
20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錢**[0946***460]
7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仲**[0998***615]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南張**[0946***606]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吳**[0933***512]
1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孫**[0998***508]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王**[0946***487]
半小時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張**[0920***732]
1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鍾**[0951***917]
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北鍾**[0951***969]
2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鍾**[0946***713]
半小時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南仲**[0933***285]
11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吳**[0978***512]
11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北張**[0920***192]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基隆鄭**[0966***479]
1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桃園楊**[0920***256]
4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中王**[0933***491]
半小時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高雄楊**[0960***429]
20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臺中符**[0932***414]
25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新竹楊**[0918***896]
11分鐘前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 應仁之亂+幕末史+古代日本的戰爭與陰謀(全三冊)
NT$2000
2025新書推薦:世界文明故事【古印度誘惑+古埃及解碼+古瑪雅真相+美索不達米亞揭祕+古羅馬印象+古希臘狂歡】全6冊
NT$2355
歷史的細節(全五卷)
NT$1628
【穿梭秘魯五千年+秘魯簡史】全兩冊
NT$1650
日本三部曲:國家的重生+國家的啓蒙+國家的歧路(套裝3冊)
NT$1699
美國人民:創建一個國家和一種社會(第8版)(上下冊套裝)
NT$1650
近代日本生活空間:太平洋沿岸的文化環流+方寸·華族:日本近代貴族興衰史(全兩冊)
NT$1850
徒步絲路(套裝共4冊)
NT$1990
大航海時代三部曲:絲綢、瓷器與人間天堂+海洋征服者與新航路+麥哲倫與大航海時代(全三冊)
NT$2060
2023新書推薦:古羅馬帝國的輝煌(套裝共四冊)
NT$1850
2023新書推薦:探尋希臘人+探尋羅馬人(全2冊)
NT$1650
歐洲之門:【烏克蘭2000年史】+【波蘭、烏克蘭、立陶宛、白俄羅斯】
NT$1850
【大希律王治下猶太王國建築】+【重現古地中海文明】
NT$1650
猶太文明三部曲《猶太人三千年簡史+上海之聲+文明興衰與猶太民族》(3冊)
NT$1500
阿爾比恩的種子:美國文化的源與流(上、下)
NT$2100
【東西文明交匯的阿富汗國家寶藏】(限時贈送阿富汗珍寶圖案三葉草金屬書簽1枚)
NT$1399
【兩河文明三千年】(上、下冊)
NT$1680
維多利亞女王:作為君王和女性的一生+貪吃女王:維多利亞的飲食與王室秘辛(全兩冊)
NT$1410
拜占庭帝國史(全2冊)
NT$1399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四冊)
NT$1538
分裂的共識:一部全新的美國史(全兩冊)
NT$1699
遠古第五文明:【瑪雅史】
NT$1380
【日本帝國衰亡史】(1936—1945)
NT$2000
【美國史】(第13版)
NT$2050
完全埃及系列:【埃及神廟】+【埃及眾神】
NT$1750
猶太人的故事:【尋找失落的字元(西元前1000年—西元1492年)】(特裝版)+【漫長的流離(1492—1700)】(精裝)